HAPPYNEWYEAR

(一)常用穴位及主治:

刺血治疗取穴有其特点,与一般针灸专著所载不同,最常用的只有数个,少而精,但是疗效却好。下面着重介绍刺血科常用的穴位及主治。

(二)最常选用的穴位是: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尺泽;腰背部的腰俞、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手背部和足背部穴位。

1,太阳(经外奇穴)取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瘀阻明显的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脑炎后遗症、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内耳眩晕症、神经性头痛、五官科疾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食道癌、甲状腺肿瘤、对口疽等。

针法:斜向上针刺出血。

2,肩髃(手阳明大肠经)取穴:在肩端两骨间凹陷处,取血络。主治: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针法:直刺出血。3,曲泽(手厥阴心包经)取穴:在掌面肘横纹之内侧处,取血络。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心脏疾病、中暑、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关节炎、末梢神经炎、急性乳腺炎、胃病、食道癌、皮肤疾病、不孕症等。针法:直刺出血。4,尺泽(手太阴肺经)取穴:伸肘,在肘窝横纹之外方,取血络。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肩周炎、中暑等。针法:直刺出血。

5,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取穴:屈肘,肘横纹之尽头处,取血络。主治:肩周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皮肤疾病、高血压病、食道癌等。针法:直刺出血。6,鱼际(手太阴肺经),取穴:在第一掌骨的掌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取血络。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等。7,髀关(足阳明胃经)取穴:在骼前上棘直下平齐会阴处,取血络。主治:急性阑尾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针法:直刺出血。8,条口(足阳明胃经)取穴:在胫骨前外缘、足三里穴直下五寸处,取血络。主治:慢性气管炎、丹毒、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多发性神经根炎等。针法:直刺出血。9,丰隆(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条口同一水平上,腿外侧处,取血络。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精神分裂症、心脏疾病、胃病等。针法:直刺出血。10,风市(足少阳胆经)取穴:直立时臂下垂,在大腿外侧中指尖处,取血络。主治:急性阑尾炎、慢性腰腿痛、下肢麻木等。针法:直刺出血。11,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取穴:在膝下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一寸处,取血络。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气管炎、肝脏和胆囊疾病、关节炎、丝虫病橡皮腿等。针法:直刺出血。12,阳交(足少阳胆经)取穴: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前缘阳陵泉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处,取血络。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肝脏疾病、胆囊疾病、结石绞痛、急性阑尾炎、皮肤疾病、胸胁外伤疼痛等。针法:直刺出血。

13,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腘窝横纹中点处,取血络。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腿痛、鼻衄、对口疽、搭背、皮肤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颈椎病、头痛等。针法:直刺出血。14,委阳(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膝腘窝横纹外侧处,取血络。主治:同委中穴。针法:直刺出血。15,阴陵泉(足太阴脾经)取穴:在膝下腿内侧、胫骨内髁下缘处,取血络。主治:痛经、不孕症、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等。针法:直刺出血。16,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之穴)取穴: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处,取血络。主治:月经病、不孕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针法:直刺出血。17,腰俞(督脉)

取穴:在背部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骶骨裂孔处,取血络。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慢性肾炎,小儿遗尿、子宫脱垂、痔疾、急性腰扭伤等。针法:直刺出血。18,腰阳关(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背部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正中处,取血络。主治:同腰俞。针法:直刺出血。19,上髎(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下腰部第一骶骨后孔处,取血络。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针法:直刺出血。20,长强(督脉)取穴:在尾骨尖与肛门之中间处,取血络。主治:痔疮、脱肛、慢性腹泻等。针法:直刺出血。21,手背部穴位,取穴:选取手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阳池、中渚等穴位。主治:末梢神经炎、雷诺氏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针法:斜刺出血。

22,足背部穴位

取穴:选取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足临泣、照海、解溪、太冲、丘墟等穴。主治: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针法:斜刺出血。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常用的穴位外,十宣、少商、大椎、百会等穴文献记载也很常用,特别是十宣、少商等穴,常用于急救开窍,效果显著。另外,据《循经考穴编》记载,可应用针刺放血治病的穴位有二十八个,摘录于后供临床参考。穴位—主治瘈脉:耳鸣、目眩、小儿瘈瘲颔厌:头风痛、耳珠痛悬厘:目赤肿临泣:目疾上星:宣泄诸阳热气素髎:眼丹兑端:唇反、唇肿攒竹:目疾曲差:鼻疾囟会:真头痛(八岁以下不刺)百会:头痛肩髎:肩臂重痛不举肩贞:肩痛三阳络:挫闪腰痛关冲:肘膊痛、心烦少商:宣泄脏热、喉闭少冲:心闷、喜怒无常委中:腰腿痛、疮疡气冲:吐血足三里:脾胃病上巨虚:脾胃病太冲:脚气红肿中封:脚上生疮、筋掣阴缩大都:本节红肿、疼痛至阴:湿脚气然谷:令人立饥水泉:踝骨痛

(三)常用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神经解剖学证实,十二经脉中的三百多个穴位的分布,位于神经干上的约有百分之五十,其余百分之五十、在距针刺点约0.5厘米的范围内,也都有神经干通过。显微镜观察也证明针刺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或神经束。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之“脉”,就是和血管联系在一起认识的。解剖学观察,经络穴位与血管也有关系,血管内壁有神经末梢分布,针刺放血治疗必须刺破皮下浅静脉出血,这些都说明经络与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从生理方面来说,经络的功能包括了神经、血管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从病理方面来说,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不仅反映了经络本身的病理变化,也反映了脏腑、气血功能的异常变化。从祖国医学关于经络的形态和功能的文献记载,结合针灸、刺络的临床实际观察,经络的实质与神经、血管有关。为了提高针刺放血的治疗效果,熟悉常用穴位的解剖部位的血管神经分布是必要的。下面重点介绍最常用的几个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供临床参考。1.太阳血管:颞浅静脉。颞浅动脉分支。神经:三叉神经耳颞支。2.尺泽血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桡动脉、桡侧返动脉。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3.曲泽血管:贵要静脉。肱动脉。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正中神经。4.腰俞血管:椎外静脉丛后部。椎动脉、腰动脉。神经:起自脊髓骶4至5节段和尾段的尾骨神经分支。5.委中血管:腘静脉、小隐静脉。腘动脉、胫后动脉。神经:浅层有起自脊髓骶1至骶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深层有起自脊髓腰5至骶2节段的胫神经。6.委阳血管:小隐静脉、腘静脉。腘动脉、胫后动脉。神经:起自脊髓腰2至腰5节段的胳总神经及傲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7.阳交血管:胫前静脉。胫前动脉。神经:起自腰4至骶1节段,浅层是腓浅神经,深层是腓深神经。8.手背部穴位血管:手背静脉网。桡动脉分支,尺动脉分支。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桡神经的手背侧神经分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分支。9.足背部穴位血管:足背静脉弓。足底内、外侧动脉。神经:起自脊髓腰5、骶1节段的腓浅神经。第六章◎常见疾病的治疗针刺放血疗法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效,特别是对某些疑难杂症,往往立起沉疴,取效之捷,难以令人置信。刺血疗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由治疗简单的痛症、跌打损伤,发展到可以治疗内、外、妇、儿、骨、五官等科近百种疾病。当然,不是每一种疾病治疗效果都好,也有失败的病例。下面着重介绍我们的治疗经验。一、取穴原则针刺放血的治疗取穴,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分(《灵枢◎终始》),此是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痛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灵枢◎终始》),此是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此外,针刺放血还应根据人体经络气血盛衰辨证取穴,比如十二经中的太阳、太阴、厥阴三经为多血少气,适宜于针刺放血。刺血治疗的一般取穴规律是:1.循经取穴:按照传统的经络联系,常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头面、躯干(包括头面部器官和内脏器官)部位疾病。2.局部取穴:根据传统穴位的主治规律,某一部位发生病变,可以选取病变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有关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3.经验取穴:王秀珍老中医经验,常选取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下肢的委中为主穴,再根据不同的病症,适当选取辅穴来配合治疗,取穴少而精,施术方便。

“上古针灸刺血健康疗法”







































天津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专家李卓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fl/67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