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生病了,去醫院檢查。花費數千元、報告幾十頁,結論是「情緒影響心臟」(疑似cardiacneurosis心臟神經官能症)。為了便於理解,不妨有系統地對可能的機制作一區分:

1、器官層次的臨床表現

這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以心血管系統功能失常為主要表現,在器官層面上首先表現出心悸,氣短,心前區疼痛,長期的頭痛、乏力等症狀。

2、細胞層次的信號轉導

器官中含有很多組織細胞,從細胞層次來看的話,過度的緊張刺激,導致神經內分泌HPA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活動障礙,以及五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分泌失調;進而誘發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紊亂,引起心臟功能的異常。

3、分子層次的遺傳背景

由細胞層次再往內探索,便進入分子層次。患者基因組會攜帶特定易感基因(如遺傳性神經遞質受體突變),如此便需要考慮家族病史。

4、心理層次的整體認識

這種疾病也與心理層次息息相關。患者可能具有人格缺陷,如偏執型(自以為是)、迴避型(逃避人際交往)、邊緣型(情緒持續不穩定)等。

以上層次從外到內,由淺入深,又相互交叉影響,非常複雜。與其相對應的治療方案也有不同,並且各有利弊。分述如下:

1、緩解症狀

例如,以營養類藥物補充體力。這種治療,只是阻止病情惡化,對於長期飢餓、寒冷、失眠的患者稍有幫助,很難解決實際問題。筆者曾經聽某位癌症權威專家很坦白地說:臨床手術常常不知道具體病理機制,根據經驗就那麼做了;三十年來,胃癌的治療技術和藥物研發都進步很快,但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反倒略微降低了。

2、減輕抑鬱

例如,以鎮靜類藥物(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增加五羥色胺的濃度。這種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發展。但由於藥物的非特異性以及信號轉導網絡的複雜性,患者長期服藥常常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

3、精準治療

依據患者的特定基因分子,進行個性化的靶向治療。這種治療,鼓吹「基因組醫學」的美好前景,但距離真正的精準仍然遙遙無期。例如,最近以「基因編輯」技術誕生所謂「免疫艾滋病嬰兒」,不但是糟糕的失敗,更是違背科學與倫理道德的罪行。

4、轉化心念

例如,以靜坐禪定斷除對緊張根源的堅固執著。這種治療,能夠調整情志,對抑鬱、焦慮、疼痛、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具有顯著效果,所以近年來正念減壓療法、正念認知療法在歐洲、美國等地非常流行。但不幸的是,某些患者在靜坐後,反倒出現病症加重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更加執著清淨,而對公眾場所產生恐懼、思維悲觀消極等困擾。徹底的治療,是反省自己的人格缺陷,即追溯童年陰影、青少年時期所形成的心理障礙,乃至超越累生累世業力煩惱的雜染。真正認識自己,在這個世間、在自己的身心上自解脫,才是究竟的大醫王。

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的代表,正是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佛本願功德廣大,與眾生有極深的因緣:中國內地的大雄寶殿,多供奉三尊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西藏前弘期寂護大師、後弘期阿底峽尊者,皆傳承藥師法;日本臺密比叡山、東密高野山的金堂(大殿),都以藥師佛作為本尊;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館的入口處,即是一幅巨大的《藥師經變相》壁畫。眾生踐行藥師法,能獲殊勝的利益,不過見地修行上也有不同層次:

1、加行

如果不知「自他不二」的道理,視本尊與自身的關係如主僕而得成就,則是「外密」,仍為「心外求法」。若依賴心過重,等而下之,恐流為神道教的迷信。而若以有所得之心,執著救度眾生之事,更是過失。如六祖說:「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見《六祖壇經》[1])

2、生起次第

成就本尊觀,「由破空而生起妙有」[2]。如淨土初祖慧遠大師,依據《般舟三昧經》「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修行「念佛三昧」,與鳩摩羅什法師討論「如夢如化」的道理。(見《大乘大義章》[3])

3、圓滿次第

修氣、脈、明點,成就樂、明、無念,「再由破妙有證得真空」[4]。「生起次第,以淨化意念而繁興幻有的大用。圓滿次第,以止息心波為歸真返璞的究竟」[5]。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得法三祖後參訪廬山,禪淨雙修,「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得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見《楞伽師資記》[6])

4、大圓滿

「立斷」(徹卻)直指本來面目,「頓超」(妥噶)看光,與北宗漸禪相似;若相比於南宗頓教,仍為漸法。(見《禪海蠡測》[7])如藥山禪師說:「我跛跛挈挈,百醜千拙,且恁麼過。」何等任運!又如臨濟禪師說:「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三即一,皆空而無實有。」又是何等迥脫!(見《指月錄》[8])

禪是大密宗,淨土也是大密宗,讀者應珍惜甚深法緣。

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略述

藥師琉璃光如來,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得菩提時,所求願滿,入「滅除一切眾生苦惱」三摩地,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呪;佛土東方淨琉璃世界,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9][10]下面略述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稍彰聖德。

1、顯現光明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自己苦惱、眾生苦惱,如果以雜染分別的聰明來解決,往往苦上加苦。例如醫生善意,告訴患者以「談戀愛」來解決抑鬱,很可能造成飲鴆止渴。又如面對晚期患者的絕望,大家多選擇寬慰「說好話」,騙人騙己;很少有人能以聞思智慧的光明,使其通曉「引滿能招業力牽」的道理、懺悔往昔所作而得到一絲平懷。若要根本地解決苦惱,必須透過清淨智慧的光明來照徹。

此愿可以進一步以《寶性論》[11]所說「如來藏」三義來認識:

法身:如來法身遍覆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離如來法身、在法身外,離於如來智、在如來智外;

真如:真如如來之性,乃至在邪聚眾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無異無差別,離諸客塵煩惱,清淨光明;

種姓:如來性為一切眾生之藏(garbha胎藏),是證得三種佛身之因。

可見第一大願,即是要我們顯現自性本有的清淨光明。自性清淨光明,就是無上大藥。

2、變化氣質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如果只是空言证悟菩提,卻不能變化氣質,則非狂即魔。必須經過次第的修持,平衡交感、副交感、中枢神經系統,打通左脈、右脈、中脈(日光、月光、琉璃光),身心俱忘,自然呈現「萬里無雲萬里天」的晴空境界,即是药师咒中的「薜琉璃」,光明遍照六道眾生(詳見大段經文)。

3、具足方便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顯現清淨法身、成就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從而能夠面對種種情形的人、事、物,以無量善巧方便來作權變應化。

4、引導覺悟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為眾生宣說內證圣智,使心外求法的眾生(外道、聲聞、獨覺),能進入自覺、覺他之大乘菩提道,而得究竟圓滿覺悟。

藥師佛十二大願的系統,前人有種種的歸納,密宗儀軌更有深刻的發揮。簡單地說,前面四願,概括了藥師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事業;中間四願,則針對著眾生的行為、身心、環境、習性:

5、清淨行為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眾生由於貪、嗔、癡等煩惱,而作身、口、意諸業,業力牽引而受生死之苦。其中,「引業」招感「總報」,如投胎為人;「滿業」招感「別報」,如壽命長短不同。戒律是對行為的規範,「三聚戒」即攝律儀戒(保護自己)、攝善法戒(行六波羅蜜成就善法)、饒益有情戒(攝受眾生)。众生縱然糟糕透顶,「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药师佛仍然給予慈悲救度,「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

6、醫治身心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瘂、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眾生有病,往往是雜染行為的業報現前,卻不反省苦果之因,只乞靈於藥物以苟延殘喘,可謂捨本逐末。況且科技時代的藥物研發,每年都須犧牲數以億計的實驗動物。有識之士,深知此事實為抱薪救火,自能及早抽身;筆者無知,為謀名利深陷此中多年,遺毒至今未滅,堪為前車之鑒!現代醫學,重視藥物、器械,確有功德無量之處;但其機械唯物論的還原模式,忽視修養心念,亟需改變。藥師佛「欲令是等病苦消除」,終能證入「滅除一切眾生苦惱」三摩地,放大光明說藥師咒,「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

7、改善環境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病悉得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眾生過度自私的心念,不但引生身心(正報)的病苦,還造成出身、家庭、住所、經濟等環境(依報)的惡化。七支供養(即《普賢行願品》)、四種護摩(即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修行,積累福德、智慧資糧,都蘊含著藥師佛改善環境、轉化風氣、反饋社會的大乘入世精神。

8、轉捨習性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欲界眾生最為切身之事,即是男女。《法華經》甚至告誡講經人:「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即使生為男子,仍應轉捨自身中的女性潛質。不過,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設立,亦有對治欲界天人視、笑、握、抱持四種貪慾之密意,如貢嘎活佛說:「依貪出生之智慧能滅由貪所生之煩惱」。(見《密宗道次第心要》[12])《法華經》中的娑竭羅龍王女(童女),《華嚴經》中的婆須蜜多女(妓女),《維摩詰經》中的天女(非男女相),乃至《觀無量壽經》中的韋提希夫人(寡婦),都是在自己的身心上自解脫的榜樣。當今社會,Feminism女權、LGBT平權成為「政治正確」,是解放,是放縱?如何以藥師佛之「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而行轉捨,此中滋味,更與何人說?

中間四願,反映了藥師佛救度眾生的徹底性;後邊四願,還表現出藥師佛從始至終利益眾生的周到處,「隨所樂願一切皆遂」,「一切怖畏皆得解脫」,涵蓋了困擾初學者的方方面面:

9、提持正見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羂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眾生的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其中最猛利的就是惡見,有如天羅地網,束縛纏眠,障礙見道。初學者若無正見,修習佛法,徒為有漏之因;如目的不純,逃避現實或盲目迷信,更是危險,一旦幻想破滅,後果不堪設想。

10、息滅災難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娑婆世界眾生,心性剛強,惡習深重,稍有醒悟,復又沉淪,因此多災多難。若聞藥師佛之名號,以其福德威神之力,自能息滅國難(人眾疾疫、他國侵逼、自界叛逆、星宿變怪、日月薄蝕、非時風雨、過時不雨),破除橫死(無醫錯醫、王難、酒色淫佚、火、水、惡獸、墮崖、毒呪、饑渴),故藥師法為臺密護國大法之一。初學者業障現前,「悲愁煎迫」之時,應當契應十二大願,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延壽藥師佛。「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十地菩薩尚且唯見少分,眾生唯應信受。

11、飽足飲食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藥師佛正視眾生的世間需求,不提倡苦行路線。先以上妙飲食,為眾生長養色身,避免長期飢餓、寒冷使得神經系統緊張而失調;再以法味之食,令眾生成就智慧、歡喜安樂。

12、滿願衣具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藥師佛隨眾生之心滿願,既不取狂妄的放縱,也不取枯禪的死寂。而是在十二大願中,以財施、法施、無畏施,利益一切眾生,展現出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

附語:

筆者於醫學及佛法,仍在不斷進修,雖有種種病苦,恒不自在;唯仰編輯再三勉勵,復蒙善友提點藥師經呪,遂就本次主題作此淺談,恐未能解釋經典深義於萬一,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戊戌冬至前日

參考文獻

[1]《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冊48,第號。

[2]南懷瑾(年9月)。〈闡釋準提法要〉。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白癜风丸价格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yy/81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