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医治 http://pf.39.net/bdfy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之少阳病篇小结 这样的话少阳病篇的内容我们就全部讲完了,我们现在给少阳病篇作一个总结。 少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腑和手少阳三焦腑,它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 我们之所以说少阳主枢,又说少阳主半表半里,是因为少阳胆腑疏泄功能正常,阳明之气可降,太阴之气可升,对里气的调和有重要作用。手少阳三焦腑气调畅,太阳阳气的布达就正常,对太阳的主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少阳经脉虽然在人体的一侧,脏腑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少阳阳气的作用部位却是在内影响了阳明、太阴,在外影响了太阳,表里内外都相关,所以我们就把这种特殊的脏腑特殊的经络,特殊的功能叫做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一半里,而是既和表有关,也和里有关,因此我们不如直接把它叫做少阳主枢。 另外我们也谈到了少阳经别过心脏,和心脏相联系,因此少阳病枢机不利,除了会影响阳明胃、太阴脾、太阳表之外,还会影响心,常常出现心胆不宁的证候。 少阳受邪以后,它的临床特点主要有四个: 一个是经腑同病,这是和太阳病、阳明病不同的地方,经脉受邪和胆腑郁热同时存在; 一个是容易气郁,容易化火,这和少阳主疏泄、少阳内寄相火有关; 一个是容易化痰、化水、生饮,这是和三焦气机失调以后水道失调容易生痰生饮、生水有关,而痰饮水湿内生以后,反过来又会影响少阳气机的疏泄; 第四个特点,容易伴发阳明、太阴、太阳之气的不和,也容易伴发心胆之气的不宁,你看看影响是全身的。 治疗 治疗少阳病用和解的方法,所谓和解就是和枢机、解郁结。 小柴胡汤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解经邪、清腑热、畅气机、化痰浊又兼有补正气。 小柴胡汤我们已经谈得很多了,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是一个极其好用的方子,所以在和解的基础上,如果兼有轻度的太阳表气不和,轻度的阳明里气不和,象心烦、喜呕、那就是胃气不和呀。轻度的脾络不和,象腹中痛、那就是脾络不和呀。轻度的心胆不宁,出现了心烦,我们都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来统一治疗就可以了。 所以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可以治疗三阳同病,以少阳病为主的证候,可以治疗少阳病兼有轻度的太阳表证,可以治疗少阳兼有轻度的阳明郁热,或者阳明的不大便,但是一旦阳明燥热盛,太阴脾虚寒,心胆不宁,精神不安的时候,我们单独用小柴胡汤就不行了,或者兼有太阳表邪,邪气比较重的时候,单用小柴胡汤也就不行了。 因此少阳病兼有太阳、阳明、太阴和心胆不宁的时候,张仲景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提供了不少在临床上很好用的方子,这些方都属于合方。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少阳不和,兼有太阳表证,又兼有太阴四肢末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四肢烦疼证,光用小柴胡汤,这个时候不行,要和桂枝汤合用,和枢机、解郁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疏通经脉,缓急止痛。这是柴胡剂的第一个加减方,柴胡汤和桂枝汤同用。 大柴胡汤 当它兼有阳明里实的时候,那么光用小柴用汤也就不行了,所以要和枳实、大黄,再加芍药合用,这就是大柴胡汤,当然大柴胡汤还要把小柴胡汤中的甘草和人参去掉,它有和解少阳,清泄阳明的作用,治疗少阳和阳明同病。 但就大柴胡汤这张方子来说,在《伤寒论》中除了治疗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之外,它还治疗一个临床非常常见又非常重要的病证,那就是少阳胆腑的热实证,所谓少阳胆腑的热实证,过去的医家很少有人提到,它的临床表现就是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我之所以不说它是阳明腑实证,因为病位不在腹部,阳阳腑实证是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满,腹胀满,病位不在心下。现在心下拘急疼痛,就是上腹部拘急疼痛,正相当于我们今天所看的胆绞痛,胰腺炎的上腹痛,甚至包括某些胃病的胃痉挛的疼痛,同样也可以用大柴胡汤。 所以它的病位不在阳明,而仍然在少阳,是少阳病的心下支结的症状的加重。而呕不止这也不是阳明病的临床表现。因为阳明病的本证没有呕吐,不仅仅没有呕吐,在阳明病篇,关于阳明的禁下证中还提到,阳明病其人呕多不可下,所以呕不止绝对不是阳明腑实的表现,那应当是少阳枢机不利,胆热犯胃那个喜呕、多呕、善呕这个病情加重,所以我们说少阳腑实证应当是指胆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胆热和胆中的精汁相结,而形成的胆腑的热实证,这个时候用大柴胡汤,清泄胆腑的实热邪气,让实热邪气从肠道外排,应当说是理所当然的一种合理的治疗。 因此大柴胡汤我们今天在临床上非常常用,用于治疗胆道结石的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甚至我在讲课时没有提到的那种急性的胃绞痛、胃痉挛,都是有效的,因为它的病位在上腹部。至于大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我们《伤寒论》的少阳病篇没有选到,我曾经在讲课的时候,提到了它可以代大承气汤用,它可以代调胃承气汤用,它可以治疗热厥里热偏实的、里热已经成实的,它还可以治疗病后复发热而脉沉实有力的。 柴胡桂枝干姜汤 有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用大柴胡汤,就应当有少阳不和兼有太阴脾虚,那就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我们在上一次课的讲课的过程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它不仅有少阳不和兼有太阴脾虚,它也兼有津液不足和三焦失畅,我们临床用这个方子的时候,抓三个主证,一个胁痛,一个是口渴,一个便溏,在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当然还有少阳不和,兼有心胆不宁的问题,那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它有少阳不和,阳明有热,邪热弥漫三阳,心胆不宁,所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畅利三焦,清泄阳明,镇惊安神。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张方子中,其他的药都比较稳妥,有一个铅丹是铅的氧化物,我上次课特意的提到它是有毒的,我们用的时候量不要超过10克,要布包煎,不要让药粉直接入口,而且不要长期的用,它有很好的镇惊安神的效果,为了稳妥起见,我们可以用生铁落来代替,可以用磨刀水澄清以后,煮这个药来代替它,这是用铁或者铁的氧化物吧,镇静安神,我们也可以用琥珀粉来代替它。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少阳,镇心胆,对于心胆不宁的证候有比较好的疗效。今天我们有用于治疗精神分裂证的,有用于治疗精神躁狂抑郁证的那个躁狂型的,也有用于治疗癫痫的,都有一定的疗效。 柴胡加芒硝汤 少阳病篇所涉及到的方子,使用比较少的就是那个柴胡加芒硝汤,因为那个证候今天临床上很难看到,大便通了热没有去,这种证候很难看到。但是在小柴胡汤这张方子的基础上,加一味芒硝来泄热的这种治疗思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用芒硝,中医虽然说它是软坚润下,实际上在甘缓药物的帮助作用下,用芒硝的目的主要在于泄热,泄热的机理我们在课堂中都已经谈过了。 关于少阳病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么多,我这么一复习的话,我想大家也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少阳病篇我们就谈完。 《陈亦人伤寒论讲稿》之少阳病篇争议问题讨论 《伤寒论》中的少阳病篇仅有10条条文,而且包括传经、不传经与欲解时在内,这是因为它的大部分内容已见于太阳病篇缘故。喻嘉言在《伤寒尚论篇》中将太阳病篇治少阳病之法悉归于本篇,其后有许多注家也仿喻氏的作法,这样确实有利于全面了解、认识少阳病,为此我们这里也把少阳病有关的内容归并在一起讨论。 1少阳病提纲问题 少阳病提纲既不同于太阳病提纲据主要脉证,又不同于阳明病提纲据病理特征,而是病人的三个自觉症一一口苦、咽干、目眩。 提纲三证皆与胆热有关,例如太阳表寒证,口和舌润,一见口苦咽干目眩,则知邪有内传化热之机,这时辛温的麻黄、桂枝决不可用。据此,以口苦等为少阳病提纲,对于临床辨证论治,颇有意义。也有人认为口苦等不能作为少阳病提纲,主要理由是这三个自觉症,并非少阳病所独有,如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等。 也有人主张与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结合起来,也有主张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提纲等等,都有一定理由,似乎后者理由更为充分。 但是,从临床来看,往来寒热与胸胁苦满固然是少阳病比较多见的症状,却不是一定必见的症状,因为没有这两个症状,同样可确诊为少阳病。 间有典型的往来寒热,或胸胁苦满,若不伴有口苦咽干目眩,就不一定是少阳病。 阳明病的热势比少阳病重,当然也能见到口苦咽干,但阳明病必定还具有自己的主证,不难与少阳病鉴别。 由此可见,口苦咽干目眩三个自觉症,对于三阳病中少阳病的诊断,确实能够提高预见性。如与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结合起来,当更有利于辦证。 单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作为少阳病的辦证提纲,则不符实际。曾治一眩患者,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发病1周,经治未愈,即根据口苦咽干目眩,结合舌红苔白薄腻,脉弦数,辨证为少阳痰热,使用柴胡剂收到显效。如果没有口苦咽干,而是舌淡苔润,则多属于寒饮上凌,清阳不升的苓桂术甘汤证。 2.少阳病辨证问题 耳聋目赤,胸满而烦(条)。耳聋有虚实之分,寒热之异: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两耳无所闻,为心阳损伤的虚寒证;本证目赤胸满耳聋,属于少阳风火上扰,清窍不利的热实证。后世治疗耳聋属热属实的多从少阳,实源于此条精神。 头痛发热,脉弦细(条)。此条是脉证合参,据脉定证。头痛发热,乃三阳病均有的症状,但太阳病脉必浮;阳明病脉必大,现在脉象不浮不大,表明不属太阳,也不属阳明,脉象弦细,弦为木象,主肝胆病,细主热势未甚,据此,则可诊为少阳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96条),往来寒热的特点是寒热交替,寒已而热,热已而寒,发热时不觉恶寒,恶寒时不知发热,不同于寒发热同时并见的太阳病,又不同于寒热定时发作的疟疾。 少阳病为什么会寒热往来?成无己认为“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表里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喻嘉言宗方有执之说:“少阳主半表半里之间,其邪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沈明宗在喻氏的基础上提出:“故邪入于阴则外寒,出阳则外热,而往来寒热者,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唐容川对往来寒热病机的解释,与方、喻等解释完全相反,与成氏的解释比较接近,提出:“邪在理,出与阳争则寒,入于阴争则热,故往来寒热。”似乎都有道理,然而他们所说的阴阳究指何物?说得愈多,听得愈糊涂。 其实,《伤寒论》本身就有着很好的解释,那就是“正邪分争,往来寒热”,这是何等的概括!因为恶寒发热是正邪相争的反映,少阳病正处于由表入里的过渡阶段,邪欲入而正拒之,正被邪敛束则寒,正与邪相搏而热,邪不能胜正,正亦不能胜邪,正邪相持,时而正胜邪则热,邪胜正则寒,所以会往来寒热。 程郊情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 就三阳病的热型来看,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病寒热往来,阳明病发热恶热而不恶寒,发热恶寒一一往来寒热一一不恶寒反恶热。可见少阳确实是在太阳之后,阳明之前,因此,寒热往来是邪传阳明的前奏,也是少阳病程在阳明之先的理论依据,从而可知《黄帝内经》“少阳为枢”的譬喻十分正确。但“枢转出入”,既然能够由表入里,当然也可以由里出表,征之临床,阳明病经过清下治疗,邪衰热减时,原来的不恶寒反恶热,转而为往来寒热而向愈,或改用和解而愈。叶天士所谓“转疟之机括”即指这一情况而言。 戴北山认为少阳传阳明与阳明传少阳都是可能的,但有转重、转轻的区别。戴氏指出:“在传变之初,是由轻转重,始则邪犯少阳,里气出与邪拒,故往来寒热,继则邪深入里,则热多寒少矣,但热不寒矣,至昼夜壮热,谵妄烦渴,而其势日重。在传变之后,是由重转轻,经过少阳也,其始昼夜壮热,渐减而为发热有时,又减而为寒热往来,又减而为战汗,至脉静身凉愈。”临床实践证明,戴氏的剖析是完全正确的。胸胁乃少阳经循行部位,少阳经气郁滞,则胸胁苦满。少阳胆病,势必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则嘿嘿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则心烦喜呕。这里的苦、喜、不欲,不单是症状的描绘,是通过问诊,区别于般的满、呕、不食,苦满是以胸胁满为苦,不欲饮食乃是胃气不舒,不同于不能食,喜呕有得呕方舒之意,只有少阳病才具有这些特征,所以对于少阳病,极有参考价值。 由于这几个症状,是小柴胡汤的主要适应证,因而称为“柴胡证”。为了便于执简取繁,论中又提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条),并且举出许多“但见一证便是”的例证。但并不等于不要具体分析。接着又举出类似少阳病的变证,如98条“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色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乃太阴虚寒证误下变证,不是少阳病,误用小柴胡汤不但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增加了“下重”与“哕”的病变。 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条)。本条除了往来寒热是少阳病的热型以外,其他均不典型,而脉象沉紧更与少阳病不符,因为沉脉主里,紧主邪结,热聚于的痞证可见到沉紧脉,所谓“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水热结胸证也可见到脉沉紧,如“结胸热实,脉沉而紧”。无论怎样分析,少阳病总不应该脉沉紧。这时的辨证,询问治疗经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已经使用过吐下方法,脉沉紧可能属于邪陷;条文中提出“尚未吐下”,就是辨证的关键,据之可知脉沉紧不是邪陷,而是与浮紧相对而言,标志表证已罢,结合寒热往来,从而断定不属里实,仍然是少阳病,故仍以小柴胡汤主治。 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条)。潮热是阳明病肠燥实证的主要热型,但阳明实证大便当硬,小便当数,今却是大便溏,小便自可,可见里实的程度并不甚,况胸胁满不去,表明邪虽传至阳明,而病机的重点仍在少阳,那么,根据先外后内的治则,也当先治少阳。 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条)。胁下硬满与呕属少阳,不大便属阳明,照理应是阳明少阳两经同病,但究竟阳明为主,还是少阳为主,“舌上白苔”为辨证的关键,因为阳明腑实,舌必然黄厚干燥,舌上白苔则表明里实未成,热邪仍在少阳,所以仍当治以小柴胡汤。然而白苔一般主寒,少阳热邪为什么舌上白苔?这是因为津气郁结之故,但苔虽白而舌质必红,为了避免误认,若能结合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则更易明确诊断。 呕而发热(、条)。所谓“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因“喜呕”是少阳主证,呕而发热同见,则表明这一发热不属太阳,亦非阳明,虽然不是往来寒热,亦可确诊为柴胡证。 阳郁假寒证(条)。临床表现寒热疑似,虚实混淆。既有不大便,又有微恶寒;既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又有手足冷,脉沉细紧,颇似阴结证,其间唯有一个症状“头汗出”,非阴结证所有,乃阳郁于里而蒸于上的确证,文中特提出“阴不得有汗”,由此推断“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进一步论证“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头汗出”与脉细合参,则知热不太盛,从而得出“此为阳微结”的诊断。通过“头汗出”一症,抓住了病变性质不是阳虚而是阳郁,则知微恶寒,手足冷,脉沉细、紧,皆阳气内郁而致的假寒脉证,心下满,口不欲食,也是阳郁气机不畅之故。文中“必有表复有里也”与“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皆是相对之词,不应理解为表里证同具,或一半表证一半里证。有些注家解释“阳微结”是“热结尚浅,外带表证”。热结尚浅颇是,外带表证则非。如果是外带表证,就非小柴胡汤所能胜任。从条文“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来看,可以断言阳微结之用小柴胡汤,目的不是解表,而是通大便。药后仍不了了,于小柴胡汤中的加通大便药,以促进通便,便通结开,则诸证可愈。这里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循,就是“阳结”可以苦攻下,“阳微结”不可下,只能治以和解达邪。 3.少阳病治疗问题与小柴胡汤的运用 少阳病的治法是“和解枢机”,乃是针对“枢机不利”的病机而言,同时也是区别以逐邪为主要手段的汗、吐、下诸法。所谓“和解”,并不意味着调和折中,邪正不分,实际是助正达邪,使邪从外解,防邪向内传,从而收到积极的治疗效果。 小柴胡汤 和解法的主方是小柴胡汤,此方柴胡升清透邪,黄芩清热和阴,柴芩同用,可加强透邪之力;半夏、生姜降逆和胃,与黄芩相伍,又有辛开苦泄作用;佐以人参、炙草、大枣甘温益气以助正,既能达邪外出,又能防邪内传,的确是一张配伍严,效高用广的良方。 程郊倩说:“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宜;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痰结、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内虚,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升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 章虚谷说:“小柴胡汤升清降浊,通调经腑,是和其表里,以转枢机,故为少阳之主方”。 这些注释,皆有助于对小柴胡汤作用的理解。从小柴胡汤服后的效果来看,不仅能使邪从汗解,而且有利小便与通大便的功能。它既非发汗剂,又非利水剂,更非攻下剂,何以会具有这些作用?论中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因为服用小柴胡汤,首先是上焦气机得到通畅,随之津液能够布下行,胃气因而得和,胃气和则正气恢复,抗邪有力,正胜邪却,自然会全身濈然汗出而解。原意是说明汗解的机制,但从津液得下,可知有利水作用,从胃气因和,可知有通便功能。这些已被大量实践所证明,不多赘述。兹将小柴胡汤运用范围简述于后,以供参考。 能治胃肠升降机能紊乱,呕吐,二便失调等症。 能治肝胆疏泄不利,胁部、腹部胀痛。 能治小便短少,对慢性肾炎,腹水、少尿,肾功能严重破坏,因伴有柴胡证,投小柴胡汤加味,收到显著效果。 能治心悸,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效 能治长期低热及其他发热待查,特别是寒热间发作有效 能治肝胆郁热之鼻渊与风火上扰之耳聋以及木火犯肺之咳嗽。据史载宋代元佑二年(年)时行咳嗽,无论长幼,服此皆愈。 能治热入血室及其他血分热证,可加生地黄、丹皮、地骨皮之类 如上所述,可见小柴胡汤的主治范围确实是很广的。但是也有不同认识,提出“柴胡竭肝阴”,以致不敢使用。这一说法对于不辨证而用柴胡有警戒作用,但仅是在肝阴虚的情况下禁用,并非所有的肝胆疾病均不能用。即使是肝阴损伤,在用养肝阴的方剂中少佐柴胡以调肝,不但不会竭肝阴,还会提高疗效。 4.关于柴胡类方的运用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此方即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为两解太少之轻剂,用于少阳病兼太阳之表,“发热,微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条)。证情很轻,药量极小,这表明用药量大小都是根据证情的需要而定,那种以为经方用量一定大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我国医家颇善运用此方,但大多没有超出少阳兼表的范围。 日人相见氏使用本方加重芍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并能治自主神经失调证。据报道可用于心脏神经症、舞蹈症、遗尿症、圆形秃发、哮喘、荨麻疹、溃疡性大肠炎、偏头痛、帕金森氏病、梅尼埃病、风湿病、巴塞杜氏病、经闭、月经困难症、不妊症、手掌角化症、腰痛、带下、神经官能症、失眠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胃溃疡等二十多种疾病。对于推广运用柴胡桂枝汤有启发意义。相见氏之所以能够打破常规,取得新的进展,这是在《伤寒论》理论指导下,从大量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他看到大部分癫痫患者都有胸胁苦满与腹肌挛缩同时存在的腹证,于是采用小柴胡汤与桂枝加芍药汤合方治疗,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以后不管有无上述腹证,凡是癫痫均使用该方,同样收到了疗效。这似平不符合《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则,相见氏提出“休作有时”是小柴胡汤证审证要点之一,他体会所有发作性疾病都是小柴胡汤证,因此,癫痫发作本身就符合柴胡桂枝汤证。因芍药主治结实挛缩,癫痫的痉挛也是芍药的适应证,所以重用芍药亦寓有辨证精神。再则“血弱气尽”,相当于小建中汤证的“阴阳俱虚”,所以两方合用,能治自主神经失调证。 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即小柴胡汤加芒硝 大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黄 这两张方剂均有和解兼下的作用,都用于少阳兼里实证。根据原文所述,柴胡加芒硝汤证是“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条)。大柴胡汤证是“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条),与“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下利”(条)。除日晡所发潮热,发热汗出不解,属阳明里实证以外,三条均有呕,这是胆热犯胃,胆胃气逆;其次是心下急,心中痞硬,虽与胸胁苦满不同,实际也是胆胃气所致。两处均提到下利,前者是因丸剂误下,正气已伤,故仍用小柴胡汤,仅加一味芒硝以通里实;后者是里气壅滞,升降失常,正气不虚,故宜用大柴胡汤。要之以少阳气机壅滞为主,与单纯阳明腑实证不同,所以治疗必须和解兼下,而非三承气汤所能胜任,这正是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与三承气汤的区别所在。阳明病篇有“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条)与“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条)的禁例,无疑是指禁用承气汤。但是,不用承气,宜用何方?论中没有交代,参照少阳兼里实的特点,那么,柴胡加芒硝汤与大柴胡汤应是首选方剂。 基于柴胡加芒硝方中人参芒硝同用,凡属正气虚而邪未去的证候,均可师其配伍原则,实开后世益气攻下法的先河。大柴胡汤主要用于胆胃气机壅滞的热实证,临床上不论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合并感染,还是急性胃肠炎,只要符合大柴胡汤证的病机,治以本方都有一定效果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此方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而成,具有和解枢机,温化停饮,透达郁阳的作用,适用于邪留少阳,水结火郁证。邪在少阳,正邪分争,所以往来寒热;水饮逆于胸胁,所以胸满微结;水气内停则小便不利;津不上承则渴而不呕;火郁扰神则心烦,火郁上蒸则但头汗出(条)。由于证情较杂,所以方中用药亦较杂,但杂而不乱,皆有加减法度。 《医宗金鉴》曾分析指出其加减化裁规律,认为本方“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瓜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此方即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茯苓、桂枝、大黄、铅丹而成,既能和解达邪,又能重镇安神,既能通阳利水,又能坠痰泻实,适用于正虚邪陷,三焦壅滞证。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条)等临症状来看,确实是邪弥三焦,周身均病,但机关键是少阳枢机不利,尤其是烦惊与胆热密切相关,故治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助正达邪为主,加龙牡重镇,铅丹坠痰以止烦惊;加桂枝佐柴胡解外而除身重;加大黄和胃泻实以止谵语;加茯苓通阳而利小便。三焦壅滞一去,则诸证随解。 徐灵胎经验:“本方下肝胆之惊痰,治癫痫必效。”日人尾台氏《类聚方广义》与中神氏《生生堂治验》均谓此方能治癫痫,并有验案。近代《岳美中医案集》亦载用此方治疗11岁女孩顽固癫痫病,取得了良好效果,足资佐证。本人曾用此方治愈一例神经官能症,西医诊断为“癔症性哮喘、关节炎”。患者左胯与背部右侧疼痛,每晚喘作时,腿亦剧痛,不能稍动,时作嗳气,声高且长,右脉细涩,左脉沉弦。该证的特点是喘与痛相连,突然发作,逐渐缓解,治以此方化,服后立见效果。更换他药则不适。守方续服二十余剂,不再发作。 近有报道,此方对阳虚饮结及肝胆失调引起的惊悸及癫痫,均有一定效果,而且补充了加减法,如肝火亢者,加夏枯草、龙胆草。夹瘀血者,加桃仁、五灵脂。铅丹有毒,可选用生铁落、白金丸、白芥子等代之。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少阳病的辨治理论与柴胡类方,不仅对外感病有指导意义,对许多杂病也有指导意义。尤其是日医运用柴胡桂枝汤加重芍药的经验,不但用于癫痫,而且广泛用于自主神经失调症以至二十余种不同疾病,对推广《伤寒论》理论与方剂的运用,颇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可看出《伤寒论》的理论,并非不变的教条,而必须深人理解,继承发展。因此,学习它,钻研它,切不可停留在文字表面,墨守现成理论,而应当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打开思路,大胆、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发展,从而为继承和发中医学作出新的贡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jg/110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