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咨询 http://m.39.net/pf/bdfyy/ 现在痛风发作的人群越来越多。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它总是最先在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发作? 一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处的尿酸钠溶解度低。 据相关实验测定,在37℃的生理盐水中,尿酸钠的溶解度为μmol/L,与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值μmol/L非常接近。人的体液中除了生理盐水还有很多其它物质,这就使得不同部位体液对尿酸钠的溶解度也不同。人体正常体温37℃指的是核心温度,在躯干以外的部位,温度就要低于这个核心值。比如,正常膝关节滑液的温度只有32℃,而在离心脏最远、皮肤最薄的脚趾处,温度就更低,尿酸钠的溶解度也随之下降,此时最容易析出结晶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痛风石。 二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处的血液循环比较差,容易沉淀尿酸盐结晶。 身体末端小关节的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较差,皮肤湿度较躯干部位低,血尿酸非常容易沉积并析出尿酸盐结晶。相反,躯干部的关节如髋、骶、脊柱、胸肋等关节,局部都有肌肉及较多的脂肪组织包围,温度比末端四肢的小关节高,血管也很丰富,血液循环较末端关节好,局部PH值不低,血尿酸不易沉积,发生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的机会就少。 三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处日常活动比较多,容易受到损伤,也有一定的影响。 此处属于身体的小关节,日常走路、运动等活动比较多,单位面积受力最大,最容易受到损伤。关节损伤带来的后果就是微小的尿酸盐结晶会脱落,进而引发痛风的急性发作。因此,超过9成的痛风患者该部位会反复受累。 四可能存在一种叫做晶核的物质,导致痛风最先发作。 还有一个结晶析出必备的重要条件,那就是晶核的存在。没有晶核,即便浓度超过溶解度,结晶也不易析出。而晶核存在,即便浓度低于溶解度也可以析出。至于晶核的形成,可能是活动引起的微小损伤,也有可能是其它我们尚未发现的原因,但这确实是一个考量因素。 所以,为了减少痛风在大脚趾处的发作,除了保持正常的尿酸水平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避免关节受凉受损也很重要。 后台回复“嘌呤”免费领取+ 有你想看的精彩如需帮助,请添加康复指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