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多属气虚 神经衰弱是现代流行的名词,旧时中医书上向有此症,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在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关于此症的记载最早也最多。属于发热病后脑神经衰弱的称作“狐惑病”,指意志薄、思虑繁多、狐疑不已;属于全身神经衰弱的称作“百合病”,因全身皆有病,互相连串百病贯合,故得此名;现在西医所谓“歇斯底里”病状,中医称之为“脏躁证”,病状治法皆详载于古书之中。多数神经衰弱病状中医称作“气虚证”,正气不足指神经的衰弱病状,中医对此治法很多,并将其列为“调理病”中的重大症候。现在分述常见的症候如下: 因贫血引起的神经衰弱 (一)征象 现在所谈的因血分不足造成的神经衰弱的患者却以妇女为多,它的征象大致如后: 1、面灰面色黯淡或是皮色青白,容颜不见滑润、灰滞而无光彩;眼圈常带黑色或是灰色,翻开下部眼皮的内层,便觉得清清淡淡、缺,少鲜红的血丝;手指甲不见红润,如果抹去蔻丹指甲油,颜色显然是很清白的。这是贫血的主要表现。 2、头晕患贫血的十之八九头晕特甚,几乎常常处于晕昏中。有时俯身拾取物件,只觉眼前一片鸟黑。有的甚至时时头痛,半边痛势比较严重,太阳穴同时作胀作痛,整个头部好像被压在一个罩子里。神经的中枢在脑部,凡是天赋不足或是本元不足,以及精髓不充、血气不充,都很容易头痛头晕(以上属于先天不济)。也有因为人事纷繁或是思虑过度耗伤血分太多、操劳过度,也很容易患头晕头痛,(这是属于后天的)。发热的头痛是暂时性的,不发热的头痛多数属于神经衰弱的病象。很多人有错误的想法,以为人类用脑愈多,脑子愈灵敏。其实用脑应有一定限度。凡是患有贫血病的人,血分本已不足,再加上用脑超过限度,必然会引起自身的惩罚作用一一时时头晕头痛。 3、心悸患贫血病的人因为营卫不和,最容易心悸心慌,稍微受些刺激便四肢发冷、指头微微震颤。久而久之,如果突然间听到电话铃声、门铃声,心头便像小鹿乱撞,好像犯了偷窃罪即将被人逮捕,心中有说不出的恐慌。心悸心慌、心跳心荡都是营卫不和的主要现象,也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现象。由于神经衰弱引起许多幻觉,生理上会发生无数病态,缠绵不绝,患者痛苦万分。 4、怔忡怔忡时,心慌之感好似心脏受到冲撞,令人片刻也不能支持,有一种死亡就在眼前的感觉。因为此时病人神智还算清醒,所以觉得格外痛苦难受。 怔忡轻的人会意志消沉,虽无他病亦不能再继续办事,举步出门常常觉得惊慌万分,就医诊病时自己似乎故意有片刻不能支持的情,态。这种苦痛真是比一切发热病症更苦,而且终日惶惶然如履薄冰、如渡危崖。一次发作必须经过几天病态才能消失,偶有不适,怔忡可能再发。 5、意乱贫血患者虚火容易上升,神志每每觉得不宁,喜怒无常、反复无定,终日神思烦乱,处事三心二意,忽而忧郁生怒、自怨自艾,忽而烦躁生哀、自言自语。一切喜怒哀乐自己全无控制能力,而且明知自己态度异常,却无法镇定自持。 6、失眠凡是患有贫血症,加上用脑时间过多,自身再起一种惩罚作用,就会造成失眠。 失眠的第一个阶段:因用脑不息,睡前失却镇静能力;或是脑神经活动不休,以致自己拼命想睡却无法入睡;或是生理上疲乏不堪、睡意极浓,无奈心理上却是浮动不已。这就是中医所谓的“血不养心”。有了这种现象,会让人终宵思潮起伏不定。即使在夜深人静之时,杂念非但不能停止,反而如潮涌至,脑子里像银幕上放映电影-样,去了一幕又来一幕,使人彻夜难眠。 失眠的第二个阶段:心理恐慌时期。失眠既久,体力上的消耗已经极大,失眠的恐惧心理也日益扩大。恐惧心理越甚,失眠的病象也越重。 失眠的第三个阶段:神经错乱。新法治疗失眠都用镇静剂或是麻醉剂等强有力的化学药品,以此麻醉病人的神经,这样的疗法每每有副作用,使人燥热过甚(如口干、头晕、便秘、愤怒、暴躁、双目灼灼而有红丝)。而且,神经麻醉太甚越发容易造成神经更加错乱,不但对人对事会处置失当,对自己也会自暴自弃、不能自持。 7、盗汗汗液的分泌原是一种排泄作用,其调节之权取决于人之正气,正气虚则自汗盗汗不休,正气足则自汗盗汗立止。一个正气大虚的人,因为神经衰弱失掉其镇摄能力,使得末梢神经松弛而无法制止毛孔开泄,所以在入睡后体力疲乏时,好似窃盗之来乘人不备,晚间即成盗汗,日间即成自汗。出汗过久阴液消耗过多,不久便使人面成灰色。 8、疼痛贫血患者时常感觉东痛西痛,或背部酸痛或腰节疼痛或周身不适,男人平时则可能有神经痛和风湿骨痛。总之,正气虚弱便会神经衰弱。气虚之后百病丛生,不一而足。以上所谈的病况不一定每个人都悉数齐备,但普通病人至少会有三四项。 因患病过久导致的神经衰弱 许多神经衰弱的病人,患病起源于患别种病症,缠绵过久之后便引起本症。最突出的如肺膀患者,大多数人都兼患神经衰弱。其他的如中消证(即肾脏炎)、气瘿证(即大颈泡、甲状腺肿胀)、胃病(包括胃痛、胃下垂、胃出血、胃溃疡)、心脏病(包括心跳、心荡、心悸)、风湿(包括神经痛)、肝阳亢升证(即血压高)患者,凡是病体赢弱、迟不就医或是屡医却不见效果的,皆极易兼患神经衰弱。 许多病人因为久病不愈,于是疑感更甚,恐惧也更剧。两方面不仅纠缠不清,而且相互呼应,病象便一天重似一天,体力也一天一天减退。所以许多病人需要将两方面同时兼治,否则一方面稍愈,一方面却依旧继续骚扰,反使病势增加。各种病症互相关联,略述如后: 肺痨等病的治疗过程很长,休养日期也很久,其间患者免不了会产生种种虚妄的恐惧,刻骨铭心、不能自释,同时又免不了种种希望都变成泡影。精神上所受的打击本已很大,再加之职业的荒废、经济上的不安,更会时时感到恐惧,甚至想宽心静养也不可能,又怎么可能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呢?肺痨患者尤其应该抱定“以必死之心,求必生之路”的信念才对。 肺痨是一种顽固的疾病,患者虽然一时并无重大的生命危机,然而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所受的痛苦是永无止境的。许多病人虽然表面上像常人一样生活,但实际上却很少能够过得陶然自得。他们终年悲哀失常,时而发出无谓的激愤;脑部的官能也会发生障碍,使患者头脑昏昏沉沉、头重头晕、耳鸣眼花、心悸不眠,而且记忆力、目力、思想能力都渐次减退;同时还会潮热颧红、颜面潮红;精神方面也异乎常态,往往产生忧闷恐惧的意念,甚至独坐空室之中也能在一刹那有如见神见鬼,恐惧万分,头发晕眩、心窝苦闷、心悸亢进、全身苍白、冷汗淋漓。这些并不是肺痨的症候,而是忧郁性的神经衰弱现象。还有一 种人,脊梁的全部或是一部分产生疼痛,捶打时更甚,这是脊髓神经因衰弱而形成过敏的状态。 这类病是长期性的消耗症,一时不容易治愈。病人生病期间所经历的患得患失一定很多,一生的前途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任何人患了肺痨都能使自身神经衰弱,而且别人还不予谅解;所以,一定要兼筹并顾,同时把对神经衰弱的处理作为重要的先决课题。肺痨的进展速度原本很慢,但是神经衰弱的推进与发展却是很快,并且能使肺痨的病势每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其实肺痨确乎有很大希望可以治愈,但需要病人的意志不受病魔的支配。确实有病人在很多治疗办法尚未展开时就已被吓死,而不是病死了。因为吓死甚快,病死却是很慢的。 所以治肺痨要兼治神经衰弱。如果神经尚获得了安宁,治疗上就会邹更大得把握了。屡次看见许多兼有神经衰弱的肺痨患者,由于忧心如焚,病情日趋严重。初期病症因神经上的幻觉而演变为二期病象,二期病象由于心理上的忧惧幻想而成为三期病象,神经衰弱成为促使病势加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如不加以重视,病症便不易治愈。所以,治疗神经衰弱实际上是治疗肺膀的先决条件。癌症也是如此,许多人患癌症多年,内伏不发觉时可以照常,一旦发觉反而忧心如焚而毒素暴发,在短期内一下子就死了。 下消证和肿胀病就是近世所谓的肾脏炎症,病人的小便中含有蛋白质。近世医学界向来认为,这种病症是不容易根本治愈的,往往有许多病家经过半年或一年的治疗仍不见治愈,而且日子拖延得越久,身体赢弱也愈甚;到此阶段,病人的斗争意识已完全消失,也必然造成神经的日益哀弱。 这种病常会骤然而来,严重的被称作“急性肾脏炎”。患者颜面浮肿、腰部亦肿、足肿腿胀、发热头痛、小便内带有蛋白质。此症中医每每用利湿消肿扶肾宣化的药,这种药对利湿尤为有效,能使肿胀减退后不再发肿,和寻常外用针刺放水的方法完全不同。因为每每在第一次针刺放水后,第二次肿硬会格外加重。中医不主张抽水,主张中药导水、恢复人体的生理本能,这样比较容易见效和根本痊愈。 患者患病日子过久则成为慢性肾脏炎。患这种疾病的人尿量减,少、手足微肿,而且肿势历久不退,使人心神烦乱、失眠怔忡、头晕心悸、饮食不振。病人尿中含有蛋白质,进服各种药物却功效查然,同时产生的一切妄想缠绕心头,因而令人终宵失眠。这些起伏在脑间的思潮全是些身后事和悲观事,虽有好友劝慰,凡是好话却都置诸脑后。这种症候,有的人患了两三年之久仍未痊愈。 笔者处理此症常令患者进服黄芪党参和各种导水剂,每每能霍然而愈。有的病人全身肿胀,腰部已粗得不能俯仰,腿部也肿胀到不能弯曲,同时患者出现昏迷。此时可用“控涎丹”使病人小便一日夜不绝,继而再用黄芪党参才奏全效。愈后的肾脏宣化机能全告恢复,只是在痊愈之前最怕兼患神经衰弱。所以治疗时必须同时兼顾。 如胃痛、胃溃疡等,都不易在短期内治愈,因此引起神经衰弱病的特别多,尤其是胃痛病症患者神经格外容易衰弱。中医所谓的肝气痛或胃气痛就是西医所谓的神经性胃痛,胃病中比较严重的就是胃溃疡诸症。中医所说的“肝”字都和神经状态有关,例如“肝火旺盛”、“肝经火旺”都是神经抑郁的状态,“肝气郁结”更是神经抑郁的状态,也就是指交感神经能支配肝脏的意思。 每个人活在世上总免不了常有烦恼,而一切脑部神经的刺激最容易使肝脏和胆汁分泌失常,以致肠胃消化不良,这就是中医所谓的“郁怒伤肝”。肝脏本是控制交感神经紧张与松弛的器官,同时可以产生分泌物和胆汁。肝部失常,分泌物不旺,消化机能阻滞,就会发生胸闷胃痛等症。 中医对于肝气状态的认识最为清楚,这绝不是新说“秽气”二字所能详尽表达的。肝气可以使胃部饱硬如石,可以使腹部膨大如鼓,也可以使人嗳气不已。嗳气能舒气,放屁能通气。如果气塞脘中则会使人闷塞欲死,最是难受。 肝气能进入经络之内,使人闷闷作胀。肝气上升的时候会雍塞而至,影响肺部胸腔,令人气塞而且呼吸也受到阻碍。肝气如果雍塞到背部,就必须让人用拳轻轻捶击,才能使其舒散,神经衰弱者对此尤其敏感。 肝气痛时病人的神经受到某种刺激,有耐心的郁而不言,无耐心的勃然大怒。这两种情况都能使肝气横逆到胸脘部位,片刻之间便壅塞到了胃部,神经发生痉挛以致立即产生疼痛现象,这也是神经性胃病的起因。如果同时患有胃寒、食积或胃溃疡,疼痛的情形就更严重了。 胃痛发作并不是饮食不慎的缘故,凡神经过敏、神经衰弱、精神上的波动,或因愤怒、忧闷、抑郁不快都可能引起胃气自生膨满暖气、恶心泛呕等种种现象,这正是胃痛将发的预兆。其痛每每突如其来、轻重不等,有些如刺如灼、如钻如绞,也有痛到四肢发冷、颜面苍白的,甚至有痛到冷汗如珠、脉细手冻、昏眩不知人事的。痛的部位大多在心窝,所以俗称心痛,其实真正的心痛,一痛便死、无可救药。肝气痛情形略似心痛,其实并非真正的心痛,故这种痛不致有生命危险,至多能影响到肋骨、腰脊、肩部各处。痛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几分钟便止,有的能延长到几小时,严重的可能整日作痛,使人难以忍受。发作的时间也因人而异,有些人隔几周一发,也有人数月一发。治疗的方法以疏肝温胃为主。因为中医不用麻醉性的暂时止痛剂,所以能根本治愈胃病,并且同时治疗神经衰弱,做到标本同时痊愈。 此外,胃胀(即胃扩张)、胃痈(即胃溃疡和胃出血)、胃呆(即消化不良)、伤食(即急性胃炎)、膈气(即胃下垂)等都和神经衰弱有关。 即甲状腺肿胀。患这种症候的人颈部肿大、眼珠凸出、两手震颤、汗出如雨,新说认为是甲状腺分泌失常、缺少碘质所致。“瘿”是中医的古名,俗名叫作“下巴肿”或“项巴肿”,也有的称作“大下巴”。沿海一带的居民因为多食海产,所以患这种病的人较少。 患者常觉心悸怔忡,手足皆汗、两目凸出、时常失眠,这一切现象都属于神经衰弱的表现。唐代《千金方》和明代的《证治准绳》中早已知道采用海藻、昆布等碘质海产品作为治疗此病之用,决不主张用刀割除。愈后项部略有一层粗硬质体,这就是中医能使患处“硬化”的表现。初步达到半硬化后,各种患病的征象也就停止进展,转而成为固定的状态。到了稳定的阶段,可以再用消散结硬的办法使病痊愈。但是,在结块尚未完全消失的时候,应该自慰病已痊愈并避免一切惊惶,等候结块的慢慢消失。有的人认为不开刀割治不甚彻底,其实割了之后也未必彻底。譬如当年汪精卫曾患此病,他花费了不少资财,请了不少名医着手割治,结果仍然不见痊愈,其实不割也不会因此而,丧命。一部分人割治之后,甲状腺分泌失常,使其面部鼻部眼部肿突,弄得面目全非。而且割治瘿瘤的手续十分艰难,不是普通的外科医生便能着手应对的。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医使患处硬化而停止进展,不失为经济而妥当的方法。穷乡僻壤间的患者也不必因患病而感到悲哀。过去在云南昆明,到处都是男男女女的甲状腺肿胀患者,他们并无割治的办法,却依然生存不息。 因过度疲劳引起的神经衰弱 在众多病人之中有一部分是比较严重的,他们大多因事务过于操劳、生活压力大、饮食无规律,或因长期受到过多的刺激和折磨便容易发病,病状情形也各不相同。现在把最严重的四种病态列举如下: 1、正气虚脱状患者或因思虑过度而对一切事物胡思乱想,或因惊惶过甚、忧心如焚而时时处于“正气不能镇摄”的状态。此时,患者会感到虚浮动荡,好像虚脱一般,有一股气流由下而上冲逆上升、雍塞在喉头,气管部位也如同有东西阻塞一般,似乎什么物体堵塞了喉头,使人气分短急、气不能通,生命好像危在日夕,脉息亦将停止,使得病人片刻不宁、夜不能寐。 2、正气走散状患者体内时常有一股正气最初由上而下,之后渐觉气分走散、呼吸喘急、心荡心慌、四肢皆冷,气分有脱节走散之感, 使得病人心胆俱寒,好像生命系于呼吸之间。其实,气分走散对生命并无妨碍,然而患者却每每片刻不宁,自觉中气下坠,常有生命垂危的感觉。 3、痛苦莫名状病状和上述情形相仿,患者痛苦莫名、自不能言、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病症三五天一发,发时腹胀胸闷,好像有一股中气动荡不宁、声东击西、壅塞不通,这就是元气走散。医疗这种症候需要服用补中益气的补益剂才对症。 结论: 神经衰弱的病状,实际上就是中医所谓的“正气不足,气虚为主”。用中药可以治疗神经衰弱,治疗以补气为第一,扶助正气、充壮正气、固摄卫气、培补精气。中药治疗常能使神经恢复正常,而从不用暂时有效的镇定剂和麻醉剂。中国独有的补气药品是近世新药中所没有的,所以许多神经衰弱患者进服慢性的中国补气药品后,往往呈效卓著。 灵太牌参南星口服液就是一味补气效果显著的中药古方,由哈尔滨中药四厂生产,药品发明专利国药准字甲类OTC,是唯一国家批准专治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药品,不仅健脾益气,而且解郁调神,用于慢性疲劳综合症证属肝郁脾虚型,可改善倦怠乏力、思维迟钝、头晕胀痛、烦躁易怒、失眠健忘、咽喉肿痛、耳鸣目眩、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等慢性疲劳和神经衰弱症状。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fl/95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