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现在已经广为人知。众多心理学派都使用这个名词,并将其付诸实践。但是,我不敢确定他们是否都充分了解这个名词的意义或准确无误地运用了这个名词。 每位神经症患者都会有自卑情结。但是我们不能依据这一点为他诊治病症。例如我们对病人说:“你现在正在被自卑情结所折磨”,却无法让他从自卑情结中走出来,增加生活的信心。就像我们对一个头痛患者说:“我知道你有什么问题——头疼。” 如果我们问神经症患者是否感到自卑时,大多数人会说“我没有”,甚至有人会说:“正相反,我觉得自己是人群中最棒的那个。”所以,这种问题根本没有提的必要,我们只需要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就可以推断出他们会怎样表现自己。比如一个表现得傲慢自大的人,他一定在想:别看不起我,我要让你们见识一下我有多厉害。如果一个人说话时总习惯指指点点,他肯定在想:我只有这么强调,大家才能信服我说的话。 这些行为上表现得不可一世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卑感。就好像矮个子的人走路时要踮起脚尖一样,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儿。两个小孩在比身高的时候,矮个子的小孩会努力挺直身子,尽全力让自己显得高一点儿。这时我们要问他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高才这样做,他肯定不会承认。 所以,一个人表现得安静、柔弱、淡定并不能说明他有自卑感。自卑的表现有很多种,用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 三个孩子第一次来到动物园,当站在狮子笼前时,第一个孩子躲在妈妈身后胆怯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儿都不害怕它。”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实际上,这三个孩子都感到害怕,但是每个人的表现都不相同,因为他们是依照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做出反应。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当一个人失去自信,不再认为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可以摆脱自卑感,但他依旧不能忍受自卑感的折磨时,他会继续设法摆脱它们,只是他所运用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他不再设法克服困难,反而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这样不但不利于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断累积。产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没有克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所采取的每一个自欺欺人的行动都会让他的自卑感更加强烈。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行为,而不深入去了解,那么就会认为他的行为很怪异,没有任何确定的目的。表现出的也是对生活的毫无期待,安于现状。虽然能看出他像其他人一样努力让自己活得潇洒,但却看不出改变生活的希望。如果他认为自己软弱,他就会进到一种使他觉得强大的环境中去寻求庇护,而不是想办法让自己本身变得强大;如果他对一些问题感到无力解决,就有可能对他人像暴君一样的大呼小叫,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但是不管他怎样自欺欺人,他的自卑感都是存在的。时间久了,它们就会变成一种固定的情结,只要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就会引起他们的自卑感,成为生命的底色,这种情况我们便可以称之为自卑情结。 现在,我们给自卑情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愤怒、眼泪、道歉都有可能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因为自卑感会让人感到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会通过寻求优越感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补偿自己。但这种方式是不能解决本质问题的。他们往往是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不断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可以避免失败的事情中寻求安慰,而不是追求真正的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会犹豫、畏缩,没有作为。 这正是那些患有广场恐惧症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情形。这类患者认为:“我必须待在熟悉的地方,不能走远,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要躲避这些危险。” 当脑海中充满了这种信念时,他们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在面临困难时,一味退缩,甚至会自杀。这时候,他已经放弃了解决生活中困难的想法,且感到无能为力。如果自杀这种方式能看作一种谴责或报复他人的方法,他们就会用自杀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选择自杀的人,大多会将责任推给别人,他们好像在告诉别人:“我这样敏感、温柔,你们怎么能如此残忍地对待我!” 每位神经症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并避免与外界过多接触。他们想要逃避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让自己活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筑起了一间“密室”,关上门,不问世事,孤独终老。他偶尔也会依据自己的经验选择用怒吼或者哭诉来统治自己的领地。总之,他们会从多种方法中,选出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一种方法不行,他就会尝试另一种方法,以达到获得优越感的目的。但是他们并不会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做出努力。 例如有一些不擅于解决问题的孩子经常用哭鼻子和抱怨来赢取别人的治白癜风最佳医院选择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