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阅读时间:10分钟

灸法,古称灸(酒)焫(弱)。《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因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艾灸疗法是用艾绒为主要灸材制成的艾炷、艾条,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外用方法。中医学理论认为,灸法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回阳固脱、调和阴阳的作用,对于虚损性疾病有较好的针对性。

一.灸法源远流长,萌芽时期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

当人类知道了用火之后,便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火不仅给人温暖,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用火“炮生为熟”、“以化腥臊”,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如)毛饮血”的动物世界。故人们习称灸法为“人烟”,人类与火共存,故“灸”字从火从久。

原始人在以火取暖、烧烤食物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当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病痛时,以烧灼之法来治疗疼痛,特别是因寒冷而致的疾病也得到缓解。或者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生了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烧伤或烫伤,又意外地发现了某些疾病减轻或消失,并不断积累了经验,萌生了灸法。

灸法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鲁成公十年(公元前年),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代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代针灸佚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论述十一脉循行主病及灸法。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记载了施灸部位。以上出土的4种帛书的成书年代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甚至更早,说明春秋战国之际已萌生了灸法。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灸法的发展期,灸法已广泛应用,《孟子·离娄·桀(杰)纣章》云:“今之欲王者,尤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先秦名医扁鹊在治虢国太子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

司马迁的《史记》中,灸法的记载很多,《仓公列传》载齐太医仓长淳于意治疗经验十五例,其中灸疗案五例。由此说明,这个时期的灸法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该著作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与防治原则,并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

《灵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是对针灸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总结。《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以虚,火自当之”。《灵枢·经脉》云:“陷下则灸之。”针刺与灸法为并在的两大治疗方法,同等重要。

《素问·汤液醪(劳)醴(礼)论》云:“镵(禅)石针艾治其外也。”《灵枢·经水》又云:“其治以针艾。”以针艾并称者,首先记载了将艾叶作为灸疗的主要材料,又将艾作为灸法的代名词。

《灵枢·背俞(树)》云:“以火补之,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又云:“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泻之,虚则补之。”提倡辨证施灸,灸有补泻。

《素问·骨空论》云:“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绝)骨,以年为壮数。”

《素问·癫狂》云:“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对艾灸的部位、壮数都有定数可言。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关灸法的论述有十二条,对灸法的应用和禁忌证又有发挥。其中三条是用来治疗少阴病的,强调三阴宜灸。其中八条述禁忌证,多为太阳病慎用火法发汗,致使病情骤变或加重。对很多病症都有“可火”、“不可火”、“不可火攻之”的记载,对后世灸法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西晋皇甫谧(密)所著《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其汇集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全面论述了针灸学理论,发展并确定了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禁忌证和常见病的治疗,并在腧穴下开始注明艾灸的壮数,其发灸疮之说是化脓灸的最早记载,对禁忌证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后世在灸法中有据可循。并把针灸专门化、系统化,对灸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晋葛洪注重灸法,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全书中录针灸医方条,其中99条为灸方。《肘后备急方》三卷,对猝死、五尸、霍乱吐利等急症、危症采用灸法治疗。可见,灸法不单治疗虚寒证,而且可以治疗急、重症。《肘后备急方》还首创了隔物灸,如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葛洪之妻鲍姑,精于灸法,以灸治疣瘤而闻名,是我国针灸史上第一位女灸师。另外,应用腊灸、使用瓦甑(赠)灸均为器械灸的先驱。

到了隋唐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唐代已有专职“灸师”之称,韩愈有诗曰:“灸师施艾柱,酷(库)若猎火围。”灸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孙思邈(秒)在《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立针灸上、下两篇,在内、外、妇、儿诸篇中应用灸法治疗的条文甚多。在灸法的应用方面,指出了施灸的强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部位、病情的不同而灵活掌握,灸的顺序要有先后,操作要正确。正如“炷令平正着肉,火气乃至病所也”。

孙氏用灸法治疗热病,以灸法使“火气流行”、热毒蕴结之痈肿溃散。对黄疸、淋证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证亦用灸法取效,发展了灸法的临床适应范围。

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隔物灸法,如隔蒜灸、隔盐灸、豆豉(尺)灸、黄蜡灸、黄土灸、隔附片灸、隔商陆灸等,将艾灸与药物相结合用于临床。

《千金要方》中有用箭杆(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以筒口施灸治疗耳病,为灸疗器械的开拓者。在同一时代的王焘(道)更是重视灸法,他在《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中提出“灸为医中之大术,宜深体会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外台秘要》在治疗部分中几乎都用灸方,以艾火治疗心疝、骨疽(居)、偏风、脚气入腹等疑难病症,颇为实用。又有崔知悌(替)著《骨蒸病灸方》,专门介绍用灸治疗痨病。唐太宗曾命太医甄(真)权等人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足见唐代对针灸的重视。

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王惟一重新考订明堂经穴,于公元年绘制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医者按图取穴,按穴治病。其设计制造的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使针灸学有了直观的模具,促进了针灸学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撰(转)《针灸资生经》一书,提倡针灸药饵,因证而施,但临床以应用灸法较多。他在针灸治疗前要寻求病人身上某些有反应的腧穴,按之酸痛后施灸,常取得很好的疗效。他说:“屡有人腰背伛(羽)偻(里)来觅(密)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令归灸即愈,筋会阳陵泉也。”又云:“有老妪(玉)大肠中常苦里急后重,甚苦之……为按其大肠俞痛甚,令归灸之而愈。”再云:“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痛,皆为缪(了)刺肺俞,令灸而愈。”《针灸资生经》第三卷至第七卷论述各种病症的疗法时,尤以灸法者多,如“治梦遗失精”,列出20多种兼症,用穴31个,大多标明用灸治疗。在书记载的医案医话中也大多用灸。灸法有灸劳法、灸痔风、灸肠风、灸发背、膏肓俞灸、小儿胎疝灸等灸疗之法。

王氏用灸的特点是:

①取穴少,一般1~2穴,如水肿灸水分、气海;哮喘灸肺俞、膏肓;鼻衄灸上星;脐中痛、溏泻灸神厥等。

②壮数少,如伤寒咳甚灸喉下三壮,疝气偏坠灸关元旁三寸七壮,牙痛灸外关七壮等,都只有三或七壮之数。

南宋窦材的《扁鹊心书》是以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专著,记载灸法50条,提倡“保护阳气为本”与“灼艾第一”。他说:“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又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窦氏主张“大病宜灸”,大病“须加艾灸,方保无虞”,所谓大病即急危重症。并主张早灸,认为大病尤宜早灸,“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固”。还主张多灸,他说:“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窦氏还创立了灸前麻醉法,即用所谓“睡圣散”内服,使人昏睡,然后施灸,可无痛苦,是麻醉法施灸的最早记载。

宋代的《普济本事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医方书中亦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灸法在宋代流传甚广。

四、完善时期

金元时期对灸法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主要贡献在热证可灸”方面。刘守真明确指出“骨热……灸百会、大椎”,主张热证用灸,灸法有“引热外出”、“引热下行”的作用。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指出:“灸法有补火泻火,若补火,火煹(够)至肉;若泻火,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火以畅达,拔引火毒,此从治之意”,“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说明热证有实热与虚热之分,灸法有攻有补,“泄引热下”,“养阴清热”。元代名医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提出:“阴虚疾势困重……则灼艾法为良。”书中载入针灸治疗的56个病症中,灸疗占十之八九,且多涉及各科疾病,进一步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

明清时期针灸学家辈出,灸法论著颇丰,是针灸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强调针灸并用,其第九卷论述灸疗法41节,灸治各种急慢性疾病20种,对膏肓穴法、相天时、发灸疮及艾灸补泻等独有见解。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记录明代以前几百个灸疗验方,治疗几十种各科病证。明初成书的《寿域神方》云:“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瘥(菜)。”是用艾卷隔纸按压于穴位之上的实按灸法。艾卷灸法的出现,极大地改进灸材与灸疗方法,才有了以后的悬灸法(即离开皮肤一定距离而灸烤)。

《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一书将药物掺入艾条中进行灸疗,名为“雷火针灸”及“太乙针灸”,是艾卷与药物相合,使灸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常用的艾卷灸法、药条灸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明清时期又有创新,出现许多新的灸法。如“灯火灸”(用灯草蘸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的灸法)、“阳燧(睡)灸”(用铜镜聚集日光作为热源)、“桃枝灸”(用桃枝蘸麻油点燃后吹灭,趁热垫棉纸三五层熨(玉)灸患处)、《本草纲目》的“桑枝灸”(用桑枝点燃后吹熄,用火先灸患处)、《理瀹(月)骈(pián)文续增略言》的“药锭灸”、《医宗金鉴》的“阳燧锭灸”、叶天士的“硫黄饼灸”、《本草纲目拾遗》的“硫朱灸”、《串雅外编》介绍的“鸡子灸”等,极大地丰富了灸疗学的内容。明清时代继葛洪之后,对隔物灸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出现了很多隔药灸的灸疗方法。

如明代的薛(靴)立斋在用隔物灸治疗外科疾病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隔蒜灸用于拔毒消肿,隔豉饼灸用于肿硬不溃或溃而不敛,隔附子饼灸用于疮陷而脓水清稀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隔甘遂灸治疗二便不通;

刘纯在《玉机微义》中用隔葱灸治疗疝气;

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用隔蟾灸治疗瘰疬;

楼英在《医学纲目》中用隔苍术灸治疗耳暴聋;

龚(工)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用隔巴豆饼灸治疗心腹诸疾、便秘;

龚信在《古今医鉴》中用隔花椒灸治疗心腹胸背痛;

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用韭菜灸治疗疮疡;

徐克昌在《外科证治全书》中用隔香附灸治疗痰核、瘰疬,用隔木香饼灸治疗跌打损伤;

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用隔槟榔灸治疗耳暴聋,隔核桃灸治疗风湿骨痛;

吴亦鼎在《神灸经论》中用隔矾灸治疗痔疮等等。

可见,隔物灸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扩大了治疗疾病的范畴。

清代末期,道光皇帝等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均非奉君之所宜”为由,医院等官方机构用针灸治病。民国时期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在医学上有西医代替中医针灸之趋势,并有“废止中医”之流的抵制,使针灸疗法逐步走向衰退。

五、发扬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中医的措施,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应用,针灸在医疗、科研、教学诸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针灸学》医院校的必修课,医院校设立了针灸系,使针灸人才辈出。

全国各省市先后成立了一批针灸科研机构,国内外针灸学者用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艾叶的化学成分、艾灸药性作用、药理作用、局部治疗作用与整体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艾灸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人体的抗病防御功能,具有保健与抗衰老的作用;艾灸作用于循环系统,能使白细胞升高,具有抗炎作用;并对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等均有明显的影响,治疗心肌缺血,减少中风的发病率,治疗中风等有一定的疗效;艾灸作用于呼吸与消化系统,可改善肺功能,升高血浆cAMP水平,使血浆cAMP/cGMP比值接近正常,不同程度地改善虚寒型哮喘的自主神经平衡状态;

艾灸足三里能显著提高脾虚患者的胃电波幅,促进肠胃蠕动,减少胃肠黏膜的损伤,与灸法治疗肠胃疾病机制有关;

艾灸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过度增强时,艾灸可使之恢复正常,并可改善肾上腺调节内分泌的功能。

灸法的研究证实了传统灸法作用的机理,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和参考价值。

医院开设了针灸科,不少地方医院,使灸治范围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进一步广泛,灸治方法也日益增多。

据近年有关文献资料检索,灸法治疗的病种达余种,在内、外、妇、儿等各科中广泛应用,灸法不但用于常见病、多发病,还用于治疗急症与疑难病,如脑部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乙型肝炎、肝硬化、白血病、肿瘤等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随着灸法临床应用的扩大,灸疗方法也日益增多,如结合现代科技创新的光灸、电热灸、冷冻灸、铝灸、药物铺灸等。在灸疗仪器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如药灸器、中频灸疗仪、近红外灸疗仪、远红外灸疗仪、艾条熏灸器等。

同时,在针灸文献资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了很多有价值的灸法书刊,如《中国针灸》、《针刺研究》、《针灸临床杂志》、《上海针灸杂志》、《中国灸法学》、《中国灸法大全》等,使灸法学的研究得到了提高,灸法的临床应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灸法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的影响,早在公元6世纪,我国的针灸技术就传到朝鲜、日本。公元年,我国曾将《针经》赠予日本钦明天皇;公元年,吴人志聪携《针灸甲乙经》、《明堂图》东渡扶桑,此后针灸学在日本广为流传,还仿唐代的医学制度开设针灸专业。之后,针灸又传到东南亚、印度以及欧洲等多个国家,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及对化学药品的危害性的认识,在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疗法的热潮中,灸法将更加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灸法这一瑰宝,必将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你有什么疑问,在评论区可以提出来交流哦!

注:

()内是谐音字

我是健康哥吴少峰,我希望能把真正有用的东西分享给你。

以便于你面对这疾病时,能有所了解,不至于手忙脚乱,甚至能自我调理。

源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使用请咨询相关熟悉的执业医生以确保安全性。(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赏

长按







































百殿疯能治好吗
北京一般性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yy/66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