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患有糖尿病多年,最近心慌、胸闷得厉害,一到晚上尤其明显。她听说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冠心病”,医院做心电图、查心肌酶、心脏超声也没发现啥异常,医生给她开了点养心护心的中成药,可是这些症状却不见一点儿减轻。

这天,刘阿姨找我取常规糖尿病药物的时候,又说起了她的这个症状。我详细询问了她的情况,安排她进一步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几天后,刘阿姨拿着动态心电图的报告忧心忡忡地找到了我:“您看您让我做的这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果然有用,我晚上不舒服的时候就能发现问题,瞧我这个早搏多次呢。我就说嘛,我脏肯定是有问题的,不然怎么能老这么难受呢,您快帮我好好治疗一下。”我仔细阅读了她的检查结果,心率还不错,也没有看到动态ST-T改变,虽然有一些房性早搏,但是并没有看到多形性的恶性心律失常,最关键的是,她说晚上难受的那个时候,心电图记录的并没有什么异常,而且运动平板试验也是阴性的。难道刘阿姨的不适症状不是“冠心病”而是心因性的“心病”引起的?

我仔细询问后了解到,原来刘阿姨的妹妹一个多月前因为急性心梗夜间猝死了。刘阿姨联想到“冠心病”具有家族遗传性,而自己又合并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总担心会步妹妹的后尘,尤其是一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越发觉得心脏难受,越难受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胡思乱想,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告诉刘阿姨,心律失常虽然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但也见于不少健康的正常人或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又叫神经官能症)患者中,因此,发现有了心律失常并不意味着得了器质性心脏病。

妹妹猝死的突发事件使她产生焦虑、失眠的情绪反应也是非常正常的。刘阿姨目前各方面的检查都没有发现心脏器质性的病变,那么很有可能就是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和失调所致。我给刘阿姨开了一些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的药物,并且给她进行了一些心理疏导。像刘阿姨这样的例子

平时并不少见。人们往往重视心脏方面的问题,却忽视了这些症状背后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感觉不适,是出现了器质性的病变,还是神经官能症呢?首先,医院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身体各种症状还存在,就要考虑情绪和心理问题了。

其次,了解情绪的作用。积极的情绪,包括愉快的、兴奋的情绪,会让人身体感觉到轻松愉悦、充满活力;而恐惧、焦虑、失望等负面的情绪,可以给身体带来不适和沉重。

再次,要对我们自己的心身状况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有了这些“自知之明”,那么在情绪和心理困扰爆发之前,就可以及时觉察到自己的内心状态,从而做出有效的自我情绪疏导和调整。

总之,心因性疾病正是“心身一体”的体现。内心情绪调节的失衡,就可能引发相应的不适症状,虽然并非器质性病变,却依然可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便和痛苦。因此,了解自己的心身状态,了解心因性疾病的普遍性,了解与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的知识与能力,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来自《心理与健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yy/132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