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是指人在智、情、意、行方面的精神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养生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医养生历来强调情志养生法,并列为诸法之首。人的情志状态如何,决定人体整个机体的平衡或失调。祖国医学非常强调情志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而不良的精神情志刺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银色世纪所倡导的生态情志养生,就是依据祖国医学的理论,通过神、性、气的调和与修养而达到七情平衡、五志平和,祛病延年的自然养生的目的。 一、什么是情志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指人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正常的七种情绪。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即当怒则怒,当悲而悲,过怒或过悲都会导致疾病,不正常的七情会导致疾病。 五志是五脏“心、肝、脾、肺、肾”所藏的五种精神活动,即心主喜,肺主悲,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这些情志活动反映了五脏功能。五脏功能正常,情志就正常,否则就会患病。如果情志过度,就会伤及五脏,导致疾病。 二、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情志养生是指喜不过旺,怒不过激,思不过虑,恐不过惧,惊不过神的正常情绪状态。如果精神刺激太强,或持续时间太久,情绪变化太过,不仅能伤肝脏,亦可伤心、伤胃、伤脑等,还将破坏人体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使人处于情志异常状态,也称为七情致病。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神病或心病,一种是神形病,又叫心身疾病。 1、心病:包括不寐、郁证、烦躁、百合病、脏燥、癫证、狂证等。西医称为心理疾病。包括神经官能症(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癔病、疑病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 2、心身疾病:这是一类由心理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如: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泌尿科、肿瘤科等科的部分躯体疾病,这些病有强烈的心理因素。常见的病症有头痛、眩晕、耳鸣、中风、心悸、胸痹、胃痛、胃胀、腹痛、便秘、口臭、胁痛、喘证、短气、淋证、阳萎、痛经、闭经、白带、小儿多动症等。西医病名包括神经性头痛、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耳聋、脑梗塞、脑出血、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肠道易激综合症、习惯性便秘、胆囊炎、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盆腔炎、附件炎、青光眼等。 以上不难看出,情志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调和情志,避免不良情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三、自然情志养生的意义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从情来,寿随志走。情志是形体之根本,内涵精、气、神三大枢要。《黄帝内经》中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世代医家恪守的养生法则,也是中国式养生秘诀的总纲领。 对于情志养生,我们的体会是“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而食疗与心疗并用则是最为科学的养生之道,正所谓“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进而达到“心身并治,标本兼治”,这也是自然情志养生的精髓所在。 四、自然情志养生的原则 (一)根在养神 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只有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动,脏腑协调,肢体运动,五官通利,全身处于阴阳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所以说,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又在于养神。 1、安心养神 养成理智和冷静的态度,凡事从容对待,冷静思考,学会“处变不惊”,泰然处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人所共知的养生格言。中老年人在养生方面,应该心情安闲,心思若定,心除杂念,心清如镜,以便真气顺畅,精神守于内,疾病无处生,形体劳作但不致疲倦,身体健康而无疾患。 2、休眠养神 休眠养神,就是通过睡眠,使人的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同时使身体各部位的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无负荷或少负荷,进而达到积蓄精力,复苏体质。生理医学研究表明:保证睡眠6~8小时所积蓄的精力可供正常活动16~18小时的耗费。银色世纪倡导的绿色睡眠是中老年人休眠养神的理想方式。 3、清静养神 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个叫李通政的人长期患病,许多医生都认为不可治愈,名医麻东辉诊病后认为,疾病是由于心火郁结,不用吃药,只要在清静之处,清心静养,使其心念专一,30天后疾病就能痊愈。后来李通政按照他的指点在清静之处平心静坐,30天后果然痊愈。 清静养神这一方法对老年人健康长寿非常有益,老年人应该利用静默片刻这种每个人都有能力运用的方法来修身养性。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肌肉容易放松,气血容易畅通,从而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4、“糊涂”养神 我们生活在复杂、日益变化的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时,人有七情六欲,烦恼和忧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可能碰到。如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忧虑情结,影响身体健康。“糊涂”用在养神上,是一种比喻,指在平时行为规范中,有意识不参与意义不大或价值不高的事情,不无原则地争执和较真,不计较鸡毛蒜皮的是非,让脑筋和心情松弛下来,为此,中老年人应该以难得糊涂作为一种处事的态度。 5、节欲养神 我国历代医家及养生学家十分重视清心寡欲,认为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环节。 嵇康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若五难尚存,难以益寿延年。可见只有寡欲(如节制金钱欲、名利欲、色欲等),才能清心,只有清心,才能全神。例如老年人,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有时却为一些小利益而上当受骗,为此,老年人要学会清心寡欲,不为外物所扰。 (二)贵在养性 养性,也称养德,养性养德是中医摄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养生家都十分注重道德的养生价值。医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润身”、“仁者寿”,释家的“积德行善”、“进修德行”,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养德行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人可以通过养花鸟、练书画等方式进行养性,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1、养性的五条原则 (1)仁礼 古人养性十分注意仁与礼。《孟子·离娄下》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说明为人要重视仁、礼的修养,一言一行都要注意礼仪,相互之间要注意仁爱。只有这样,才能利于健康长寿。这一点,在老年人之间的交往上尤为重要。 (2)性善 我国古代养生学者很注重“性善”,认为“性善”不仅可以免除灾祸,而且可以祛病延年。性本善良的人,在处事时就会怀有一颗善心,而善心、善举必有善果。老年人乐善好施,这种先施后乐的做法非常有利于陶冶性情。 (3)知足 “知足”是修身养身的重要内容。《道德经》云:“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只有“知足”,才能“常乐”,而终其天年;反之则病祸易至,而夭其寿。 (4)忍让 古人认为,修身养性要注意“忍让”。而老年人常以长者而自居,为此,老年人更要注意忍让。常言道:“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些都说明注意忍让,敬人持己,可免除忧患,不使神形受伤,从而可延年益寿。 (5)宽容 古人云,宽容使人长寿。养生之道在于胸怀坦荡,与人为善,通情达理,不计恩怨。生活中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友谊,少一分烦恼。宽容会使你心更静,体更健。老年人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感悟,凡事更要懂得宽容,正所谓心宽寿延。 2、养性的六种方法 (1)淡泊名利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若想养生,必先治其身。如果一方面想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又追求名利权势,无异于缘木求鱼,隔墙吹火,绝难长寿延年,老年人不求名利,但是要看淡曾经拥有的权贵,不可产生失落感。 (2)不计得失 古人认为人生在世不应计较荣辱得失。轻得失、淡荣辱,不为情志上的悲喜所左右的养生思想,是养生史上的一种静养观点。而老年人往往对小事斤斤计较,所以,在这方面要加强注意。 (3)舒畅情志 古人十分重视舒畅情志。认为情志舒畅可以健身延年,情志不快可损年折寿。《养老奉亲书·古今嘉言》中引证了不少舒畅情志的方法。如:“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指出了老年人舒畅情志,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读书吟诗,漫游山林,可畅情悦心,增添兴趣,有利于增寿。由此可见,古人舒畅情感的养生之道,丰富多彩,迄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5)安心常乐 古人认为安心方能常乐。大千世界,千奇百态;富贵贫贱,千差万别,各行其是,各行其道,知足则常乐,常乐则心安。秦中有《十不足民歌》日:“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冬衣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天上天梯;如若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可见人心不足。为此,老年人要学会安心而乐,正所谓“愉愉快快知足乐,苦苦甜甜心自安”。 (6)乐观向上 孔子在《论语》中语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早已说明“人老心不老”的道理。 三国英雄曹操在《龟虽寿》中亦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了这位政治家年过半百,仍然一片“壮心”。 赵朴初先生在92岁时作了一首《宽心谣》,歌日:“日出东方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老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待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乐观愉悦的心情,可以说是保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良药。 事实证明,心理年龄年轻的人,由于拥有乐观向上这一优势,他们的实际年龄也显得年轻很多,这也是长寿的秘诀。 (三)重在养气 1、养气的重要意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要想健康长寿,不单单是靠药物的治疗,而且还要保养人体的真元之气。 中医认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维持体内外环境协调统一的特殊意义,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气机和畅者气血调和、脏腑生机盎然,百病不生。情志的异常变动,最易导致气机逆乱而破坏人体内环境的谐和稳定,继而直接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与活动。如“喜则气缓”,主要指过喜而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甚或表现出精神无法集中,心神恍惚,嘻笑癫狂等征象。 2、养气的原则 (1)不生馁气 人生在世,凡事都没有一帆风顺,胜利和失败共存,光明与黑暗相间,这原本是很自然的事,有志之人,不为失败所挫,不为黑暗所困,从不气馁,从不泄气。一代文豪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却不泄气,奋发向上,终成传世大作《聊斋志异》。 所以,悲观泄气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取的,怨、怒、闷、妒更要不得。特别是老年人,莫存黄昏之悲凉,要老有所为、壮志不已,用自己欢愉的心情去重塑七彩的晚霞。 (2)不生闷气 闷气在胸,如骨鲠在喉,吐而不出,咽而不下,愁忧眉际,闷闷不乐,结果气滞于胸,潜埋于心。终日里不思饮食,不恋床榻,胸闷气短,有气无力,神散精迷,卧而难眠,痛苦不堪。足见生闷气对人体危害甚大。 清代名人阎敬铭写《不气歌》以自慰。歌日:“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够气中气,不气不气就不气。”这个朴素的至理名言,应该是老年人排解闷气的灵丹妙药。 (3)不生怨气 不生怨气,就要顺其自然,小肚鸡肠,怨声载道,实为今人之不取。昔日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还教导人们“在邦无怨,居家无怨”,“不怨天,不忧人”。老年人应自觉地从现实生活中,从不顺心的困惑迷惘中解脱出来,不自戴枷锁,给自己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应以“少言语”来和养肺气,以“坦荡荡”来克服怨气,凡事不怨天尤人,该去的自去,该来的自来,自然自我,自然人生,就会自然有好心情。 五、自然情志养生的注意事项 1、过度忧愁易早衰早逝 常言道,“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十年少。”可见,一个“愁”字对人的心理、体质的影响是巨大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他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由此可以看出,过度忧愁可使人失去欢乐,气消神弱。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紧张,心中烦躁,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有的中老年人,整天生活在忧愁之中,心事重重,凡事总向坏处想,好像树叶落下来都会砸破脑袋似的,本来不该他操心的事,他偏要操心;本来不应着急的事,他也要着急,结果不但于事无益,反而急出了一身疾病。 所以,老年人应“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这是古人的养心之法,就是自己要管制住自己的情绪。 (1)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人的情绪是大脑对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避免不良刺激,对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很重要,在生活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和睦的家庭,搞好同志间的团结互助,就会减少或避免情绪忧伤的出现。 (2)提高修养,转移注意力。加强思想修养就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消极的情绪出现,也能积极设法转移注意力,改变自己的情绪,文学家屠格涅夫劝告急躁的人说,最好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这就是一种思想转移法。 2、疑心太重影响健康 唐代有个叫李蟠的后生,经常怀疑自己会碰上毒物,怀疑什么都有毒就连饮水的井都锁上,最终患了“疑心病”,不治而亡。当时的史学家李肇将这一事件冠名为《疑毒锁井》,撰写成典故,收录于他的《唐国史补》中,以此启迪后人。 中医学家认为,心为精神所驻之所,若心之安然,精神则为之爽健。凡有疑心者,总觉心虚神恍,本未病却总觉病重难医,此为心病。心病则终身也难以痊愈,其病根在于疑惑。有猜忌心理者,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尤其是疑心重的中老年人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的担心子女图财害命,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节外生枝,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3、乐极生悲易猝死 人们常说,笑多没喜事,乐极易生悲。以此告诫世人,遇事不要大喜也切忌极乐,否则是要伤人的。在现实社会中,因狂喜极乐而丢掉性命者不乏其人。《岳飞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暴喜、大喜、狂喜不利于健康。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时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间。 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心搏骤停。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此外,“乐极生悲”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若已患高血压病,过度兴奋就会导致“高血压危象”,表现为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高血压危象”尽管可能持续几个小时,但也可能由此引起脑血管破裂发生猝死。 可见,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4、情绪过度紧张是百病之源 过度紧张的情绪,会使中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而易患疾病,这是实践所证明并被大家所公认了的事实。由于中老年人生理和年龄的关系,往往容易使情绪过度紧张,一旦形成这种不良习惯,百病缠身只是时间问题了。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曹操自从埋葬关羽后,每夜合眼便见到关羽,使他十分惊恐,为了求得安宁,躲避行宫旧殿的“妖怪”,于是决定砍树建造新的宫殿,谁知当他举剑去砍伐一棵几百年的老梨树时,竟然出了怪事,一剑劈下,树中的血溅了他一身。曹操十分惊恐,当晚睡不安稳,只好坐在殿中,靠着茶几打盹。忽然看见那个被砍的“梨树神”身穿黑色衣服,举起宝剑向他砍来,曹操惊叫一声醒来后,顿觉“头痛欲裂”,从此以后,经常发作,苦不堪言。以后又遭几次惊骇,病情加重,终不治而亡。 上述故事虽然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强烈的紧张情绪会使中老年人出现头痛、心悸、眩晕、高血压、冠心病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只有做好自我调节,凡事不急、不躁、不过度紧张、不劳心伤神,才能防治疾病,身体康泰。 5、妒忌心理害人害已损身体 有妒忌心理的人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病态。自己无能却嫉妒别人有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虽不落井下石,却总希望别人被石所砸,一旦对方出事,更觉为已出气。没有大量之大才,却有嫉贤妒能之本事,这可以说是一切嫉妒心强的人共同特征了。 妒忌是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疾病,中老年人只有除去妒忌之心,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否则只能给自己招来事端。 6、生怒气百害无益 怒则伤身,更伤人之真气,暴怒和怒气太盛,对身体伤害尤甚。过思会耗伤心神,心神疲惫,则更易患病,元气衰弱便会疾病缠身。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甚至昏厥死亡。可见,暴怒对于中老年人的危害非常之大。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叙述“武乡侯骂死王朗”这一段,诸葛亮就是利用王朗年老体弱而又十分好气的心理状态,痛斥其食汉禄而背主事魏的罪行,使王朗在两军阵前“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由此看来,情绪虽然不像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等直接置人于病或置人于死,也不像药物和理化治疗那样有直接的治疗或毒副作用,但是情绪既能从积极方面促进人的健康,更能从消极方面置人于病,甚至置人于死。 昔日林则徐书“制怒”二字挂于堂前,日日自省,每每提防怒起祸生,足见生怒气实为百害无益,应力戒之,方可身心愉悦,诸事顺畅。 现代医学认为,情绪激动、急躁、好争斗的人,易患冠心病;而抑郁、焦虑的人则易引起心肌梗塞;过分紧张的情绪可促使胃溃疡、脑溢血;而长期的情绪异常,会引起哮喘、偏头痛,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恶劣的情绪,更使病人的康复能力降低,遭受痛苦和折磨。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特殊心理特点,常会产生一些异常的情绪,如生气动怒,忧愁焦虑,悲观厌世等等。这些异常的情绪是养生的一大障碍。因此老年人应主动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学会自我调整和控制情绪,树立生活信心,即使疾病缠身,也不要过度悲伤抑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 六、老年人如何调控情志 老年人虽饱经沧桑,阅历丰富,但离退休以后,在心理方面会出现一些微妙的想法或暗示,而这种情绪往往会对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1.离退休后的心理情况 人在离退休后,离开了繁忙的工作岗位和纷杂的人际关系,时间似乎放慢了,人生似乎到头了,或心灰意冷,或自感空虚,在心理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调,往往出现下列不良症状: (1)思想上的孤独感。人到老年,大都经历亲朋相继去世、晚年丧偶失子等悲苦之事,再加离退休在家,面对四壁,思亲无着,顿感离群之后的失落孤单,无所依靠及无限的孤独和无奈。 (2)心理上的自卑感。不少老年人认为自己辈分高,经验多,理应受到尊敬,喜欢以我为中心,家长式作风,一人说了算,还有的独断专行。但是当自己的行为受到挫折时,容易走到另一极端,出现自卑感,特别是自己的行为不为人尊重,或期望得不到实现时,心理特别沮丧,容易丧失信心,甚至悲观厌世。 (3)生活上的无用感。步入老年,眼花耳聋、动作缓慢、忘性增大等等生理变化越来越显著,给生活带来许多困难,自觉活着无用,如退休金比现职人员工资少;医疗费发生困难;衣食住行发生不便或因丧偶、子女分离而寡居,或因子女不孝,遭遇歧视等等,常可因此而带来性格上的变化,如沉闷、多疑、烦躁、唠叨等。当疾病降临时,就会感到死亡的威胁,产生失望、空虚和恐惧心理。 2.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不良情结的产生是由于生理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造成的。面对人生重大转折和突发事件,不少老年人缺乏精神准备,自我心理与客观现实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实验研究证明:加强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卫生有助于心理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环境。老年人要认识老年阶段的生理特点,根据家庭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调整和安排好晚年生活。 (2)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立意识。老年人在思想上要防止未老先衰,不断地增强和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减少依赖性。 (3)走向社会,丰富精神生活。老年人要走向社会,参加文体和社会活动,融入社会,扩大人际交往,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反应能力和灵活性。 (4)老有所学,健身健脑。经常使用大脑,是保护大脑功能的积极措施。保持健全的大脑是维系机体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和防止心理衰老的生理基础。很多高寿老人的经验之一就是勤于用脑,善于学习。 (5)善于应变,自我调适。当受到强烈刺激而引起恶劣情绪时,专家们建议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倾诉”。通过谈心活动向亲朋好友和同情者倾诉,得到同情和安慰,缓解心理压力。二是“发泄”。可以大哭一场,让有害的化学物质排放出体外,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三是“转移”。当遇到情绪异常激动时,力争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或离开,或到亲朋好友家去,或参加文娱活动,或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等等,避开不良环境,转移注意力,除去不良心情。明代医家张介宾在《长寿话养生》中说:“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健康有道,端正在心。喜怒不萦于胸襟,荣辱不扰于方寸,自有回天之功。无忧无虑,即是长生圣药;常开笑口,便是祛病良方”。 总之,只要我们注意用积极心理去代替消极心理,就能做到心理健康,让心理青春常驻,晚年和谐幸福。 赞赏 长按南昌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