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221/4342070.html

绪论一

首先要明确中医的任何一个概念,名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古人取的名称,贴的标签,如心肝脾肺肾,病因病机等,都是人为的命名的,所有具有可变性。符合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的源初是无名的.

中医定义,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这与什么有关,与气血,胃气有关。诊病,防治,都离不开正气,胃气。

阴阳五行,不是医学上固有的概念,是古代哲学思想用到中医,以解说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指导用药的工具。因此,阴阳五行对中医影响非常深刻。正是因为中医引入阴阳五行,所以,中医才有点乱。整个中基把阴阳五行没说透,没有说清楚对人体影响有多大,反而把没啥用的讲得太多,不落地。

整体观念,受气血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都受胃气操控,正气主宰。如果说脏腑经络生理是正常的功能,病理是功能异常,那么理解太表面了。生理,病理都与气血有关,气血足,而无病,就是正常的生理,当气血亏虚,脏腑经络功能就会异常,就出现病理。因此,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胃基础,换一句话说,就是以气血为基础,以胃气为基础。因伤脾胃而气血不足,所以病,以胃气为基础。

辩证论治,怎么辩证?很多时候是辩证乱治。比如头痛,无论是外感,风寒暑湿引起,还是内伤,贪凉饮冷,都是因为内经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根本在于正气不足,所以邪气可干。辩证论治,从各种症状中辨证,最后都是正气是否亏虚,因正气来自脾胃,因此归因于胃气是否亏虚,脾胃是否虚寒。如果脾胃温热,消化吸收好,自然化生的气血充足,气血就是免疫力,所以,免疫力强,会得病吗?不会,反之,如果脾胃虚寒,消化吸收不好,气血不足,免疫力低下,所以就会得病。

疾病的防治,就是探求气血的盈亏,而气血来自脾胃,因此,归一于胃气。这符合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皇帝内经,总结春秋战国以前的医学成果。学中医,应该先读内经。内经,素问: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灵枢决气讲如何为气,何为血,上古天真论讲人如何长寿,如何养生,都是平时的一些问题。把内经看完了,就对防治疾病基本了解。

难经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伤寒论第一部辨证论治,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但是,在辩证论治中也有不完善地方,经方不是完全好用。张仲景从邪气立论,而邪气导致的症状变化万千,比如打你一拳,你会受伤。这都是表面现象,伤寒论从表面来论治。而从正气立论说的少,如,条,表里同病,先温其里,乃治其表,温里以四逆,治表以桂枝。比如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类似于功能性心律不齐、冠心病等疾病,效果不好,而不如四逆汤白通汤效果好,但是,大部分医生不敢这样纯温纯热的药,口上说辩证论治,其实,没有辩证到根本。

六经辩证与人体十二经是同名而已,而不是十二经,也就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与人体十二经没有关系,是把人体机械地分成由表到里六层,最外表是太阳,往里是少阳,阳明,再往里是三阴,以判定邪气进入哪一层。

金匮要略:千般噌难,不约三条。前两条本一条。第一条经络受邪入脏腑,所以治疗透邪透表,而从正气看,就是正气不足,所以邪之所凑。邪气是从表入里了吗?人体不是邪由表及里,如被一拳打来,马上就会心慌气短,脸红气粗,身体应急反应,血糖,血压会升高,这是一拳的邪气入里了吗?同理,说外感邪气由肌表入经络脏腑,入里化热,是外邪入吗?不是。是风寒湿等邪气侵袭肌表,就如打了一拳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全身的反应,这才是整体观念。不是像张仲景的伤寒论所说,邪气由表入里侵入,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最后到厥阴,现实不是这样。而是外感风寒等邪气侵表,卫气工作,这时就会调动全身正气,引起全身的反应变化。肌表受寒,汗孔一关,呼吸系统就会受损,而喘。汗孔闭塞,热散不出来而内热,这时,按伤寒论认为邪气入里,所以解表散寒,而用桂枝汤,麻黄汤。从正气角度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时不是解表散寒,而是温中,中焦脾胃温热,所以化生正气足,汗孔就会打开,汗散,热散,循环起来,邪气自然排出。因此,应该说是体表经络受邪,而牵动脏腑变化,邪气没入里,也就没有留邪之说,也就不会人为地驱邪,也就敢重剂的温中。邪气入里了吗?没有,化热了吗?化热了,有体温升高,发热现象,化热不是邪入,是风寒堵经络汗孔,堵塞了气机而是郁热。这样不是邪气入里化热,所以,也就不需要清热,所以用温中,化生正气,而通经络,打开汗孔,热自消。

第二条,血脉不通,与上同理,寒邪袭表,堵塞了汗孔,所以发热鼻塞,经脉不通,这应该与第一条归为一条。第三条是意外的受伤。

辩证,最后就是辩证正气强弱,因为,正气强没有疾病,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弱则六经气血虚,脏腑虚而病,所以有了伤寒杂病论经方。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没有从一个整体高度发展,就如身体长肿瘤,而一方发展,一处独大,如只在肝上发展,肝越来越大,就是肝肿瘤了,同理,独在肺上发展,就是肺肿瘤。因此,百家争鸣,不是好事,正确的道理死后,才有百家争说,各说各有理。道死而生百家。这样没有整体而不完美。

钱艺脏腑辩证,是看得太低了,脏腑受阴阳操控,阴阳受一气操控,即一气分阴阳,阴阳再分五脏六腑。如眼病看到肝,但没有看到根上,因为脏腑是受一气主宰,五脏六腑都是受胃气管。

金元四大家,给中医造成混乱。四圣心源的序,“脉决出”,脉找不到根,比如一个浮脉,不同的人感觉,说法不一。手指的感觉,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同的人感觉不同,判断就不同,所以,都凭自己指下的感觉为标准就乱了。脉没的医学乱像。任何脉,其实表示就是正气虚盛,就是正气亏正亏,也就是胃气虚,胃气虚。30岁后,无论什么脉,都可以翻译成一句话:正气亏,胃气亏。脉变化无穷,拿一个变化的东西为依据,能不出错?这样的四诊,显然是脱离了人体的生命规律。

一部伤寒论有一千多种说法,基本是胡说八道。

金元时期,各具特色医学流派,医学又不是菜谱,

医学需要一个公理公设,大家都公认的道理,作为一个判断的标准,医学的总则,合理逻辑的推理,得到正确的结论。没有时代政令区别,因此,金元时期的各具特色的医学理论,把中医搞乱。

刘元素,六气皆从火化,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寒凉派。六气皆能化火没错,但这种寒凉治法是错的,火热只是表面现象,.是风寒湿邪侵袭到人体,汗孔闭塞,热气散不出来,这是就会化火,而内热,是郁热。这时如果用寒凉药清热,中焦越寒,上下焦更不通畅,反而更郁热。越清热,肠道越寒,汗孔一闭,热散不出来,而产生内热。比如生活经验,当满头大汗时,感觉很热,喝上一杯凉水,肚子一凉,汗孔就会关闭,如冬天,喝一杯热水,会感觉温热,毛孔一开,出点微汗,这是寒也排了,热也散了。因此,真正操控汗孔的开关,在胃肠道,胃肠道热则汗孔打开,胃肠道寒则汗孔关闭。

六气皆从火化,是受寒,汗孔一闭,热散不出来,而出发热。这时不是清热药,而是用温中的药,如湘中桂附理中丸,白通四逆汤,肚子一热,汗孔打开,热就散出去了,自然水升火降,气机条达。所以,发热时不出汗,口干口热,喘气都是热的,这时温中发汗,感觉喘出的气都是凉的。

内经说“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热病是伤寒,该温中而不是清热。这是刘元素没有想通的。因此,在出现上热下寒,或两头皆热,比如上扁桃体炎,下尿路感染,都是温中温阳,都可以解决。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是对的,比如生气了,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还有思虑过度,则气结,这些都会产生热,如向上的蒸气用手挡,就会在手的周围产生热。这个火热同样是郁热,郁火,刘元素用寒凉药同样错误。人体恒温,是需要温热,人类的进化,之所以寿命延长了,就是因为发现了火,吃热食,就保住了胃气,有胃气则生。如果人还是像原始社会一样,吃寒凉的食物,就像其他动物一样,几年或十几年就去世了。

因此,刘元素看到火,用寒凉药是错误的,虽然用寒凉药有时有效果,但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效果,就如一个高烧高热的病人,如果只为了降体温,把血放完了,体温就降了,但命也没了。所以,不是治病为原则,不是仅看疗效,应该保命,为了健康长寿,这才是中医的目的。

温病学说,为什么要另立一个温病?张仲景为什么不提一个温病?没有必要,因为温病都是伤寒,祛寒即可,医学中就没有温病,但看到似温似热似火的时候,一温中,循环开来,问题就解决了。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祛正安,以汗吐下攻邪的攻下派。这与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谁正确?认为病由邪生,在祛邪的时候伤正气吗?显然祛邪必伤正,对于正气本已亏虚的人,怎么祛邪?又如何保护正气?伤寒论中关于汗吐下,也要分辨正气的盛衰而定,不是都可以用汗吐下三法。

李搞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是对的,但是他以补益脾胃为主的方法怎么理解?脾胃怎么补?怎么益?用四君子汤补吗?用健脾丸补益吗?香砂养胃补益吗?补中益气丸补益吗?因此,这里的“补益”二字,说明了他还没有根本窥透中医。脾胃属于土,自然界中的土是温热才能生生化化,寒凉不能生化,所以,夏天生机蓬勃,冬天万木凋零,古人把脾胃归属于土,具备土的特点,温热才能生生化化,脾胃土温热,才能消化好,吸收好,化生气血营养充足,这才是调脾胃,而不是用补益脾胃的方法,这些药补不了的,这些补益药虽然不寒,但其温热如春天般的温暖,只有山花烂漫,华而不实,没有收获。只有经历夏天一样,大温大热,才能金秋的硕果累累。所以,李搞说的补益脾胃,差得太远。真正补中益气汤能治什么病?只有四逆白通汤,桂附理中汤,才是甘温除热,才是大温大热,才能让脾胃温热,脾胃才有生化之机。所以,何必创立补中益气汤?

他还有“相火乃元气之则”观点,其实元气就是相火,相火就是元气,都是胃气滋养,他没看清这点。他创立的升阳益胃汤是存在问题,这些升散的方法,是拔阳根。李东垣这个补土派没有发展起来。

朱丹溪的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体中阳是什么?阴又是什么?阴与阳有什么关系?没有说清楚,包括现在很多的教授博士,也不一定讲得清楚,于是,就在迷迷糊糊中给人治病,因此,疗效也就时有时无,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无效?搞不清楚。就是因为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清楚。他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这里阴就是阴液津液。人体的阴是津液血液,那么津液血液从哪里来,看看内经灵枢决气说,津液血液气,都是胃气所生,因此,人体中的阴,就是胃气所化,那么养阴,就应该养胃气,而朱丹溪认为养阴是养津液血液,而用玉竹麦冬石斛等,这类养阴,是搞错了,这滋阴降火的方法,对后世祸患很大。人的身体里缺阴吗?人的脾胃叫水谷之海,水谷之海缺阴吗?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喝水,而人死后,阴还在,而阳气没了,所以人体不缺阴,缺阳气蒸腾气化,化阴,化阳。

扶阳派因为没有正纯精高,用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所以颇受攻击。

张景岳,赵献可创立了命门学说,有意思吗?把古人的东西,过度地发挥一下,变动一下,就是自己的学说,拿出来为自己的名利。所以,这金元四大家,张景岳,赵献可,都发明了什么?对中医那一块做了贡献?都是在为中医添乱。

什么叫温病?热病,什么叫热病?是通过内经难经伤寒等经典,过度发挥。吴又可说温越的病原是异气,六气之外,是他看不懂。就如西医检查不出病,就说是神经病,如心脏跳动快,本是气血不足,西医检查心脏没问题,就说是心神经官能症,如经常拉稀,这本是脾胃虚寒,西医检查不出问题,就说是胃肠神经官能症。所以,温病搞不清楚,就是它是一种异气,就像西医,搞不清楚,就是免疫病,遗传病,神经病。对于温病,我们不知道怎么来的,不知道是什么邪气所侵,但是有办法治疗,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管不了别人,可以管住自己,让脾胃温热,消化好,吸收好,自然气旺血足,免疫力增强,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那吴友可的温病怎么治疗?提到传染途径是口鼻而不是肌表,这叫发展吗?而是引错了方向,应该是内经思想,邪气从哪里来的?我不管,我强身健体,让邪不可侵。

温病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倒退,而不是发展。伤寒论在第六条中提到了温病,而没有展开论述,是因为张仲景认为没有必要论述。例如温病主方,桑菊银翘散,主治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咳嗽黄痰,咽喉肿痛。我们看看这些症状如何形成?如我们的手是灵活的,放入冰柜里冻一个小时,就会僵硬,这是把僵硬的手放入温暖的房间里,手就会变热,那么手放入冰柜是受热了,还是受寒了?显然是受寒了,受寒了,为什么会变热?同理咽喉受寒会红肿热痛,肺受寒会咳嗽黄痰,受寒了应该清热还是驱寒?这时用寒凉药如桑菊银翘散越清热,越寒,加重其本。而应该温中温阳,以驱寒,病才好。温病不应该存在,以温病出生的人,没啥成绩,就是因南辕北辙,方向错了。

王清任对活血化瘀,确实达到极致,但是人体的淤血怎么形成的?杀猪时,流出的是鲜血,但是流在盆里,一会温度降低,马上变紫变黑变血块,所以,淤血是因为寒,寒凝血淤,所以古人说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淤血的病根在于寒,应该温中温阳以祛寒,气血循环开来,淤血才能根除。而活血化瘀,始终没有落到这个病根上,怎么可能治病求本?以此来看,王清任对中医的贡献又是跑偏了。他创立补阳还五汤,人偏瘫是因为阳气亏了五成,欲补五成之亏,必用四两之多,所以他黄芪用了四两,黄芪能补气吗?错了,应该是四逆汤白通汤,桂附理中丸,才是真正让胃气旺盛,正气旺盛,阳气旺盛的良药啊!而王清任选用黄芪和活血化瘀,而且备受后入推崇,把人带偏。补阳还五汤真正能治疗脑出血,脑梗的有几个?只能说有效果,有缓解,要想真正治好,是根本做不到,因为用方的根基不高,没有看到胃气,正气从哪里来?

经络脏腑得实质,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就像一个农民一样,他没有对玉米的种子的胚胎胚芽的变化做研究,但他一样可以种好地,丰收了,他只是按照规律来生长化收藏,就可以做到。同理,医学,是不是应该把人当玉米种植一样,不要拿手术刀,在玉米生长中割来割去,那玉米还能正常生长吗?还能有收获吗?

阴,湿就阴,阴就是湿,正气不足时,这时阴是湿邪,当正气旺时,阴就是正气,都是正气所化阴。当正气亏,出现上火症状,就是阴亏,当正气再亏,就是阳亏,如老年人的阴阳平衡是在一个较低的位置,阴阳都不足。当正气足了,多寒的邪,都不是邪,只是六气之一罢了,当正气虚了,一股风来,都是寒邪,所以正气不足,才有邪。佛魔一念间。南方天气湿热,汗孔一开,就会往外生散,就叫壯火食气,耗散元气正气,汗血同源,所以疲劳。冬天没有正气生散,所以精神就好。

人体没有阴虚,只有阳虚,只有水谷精华蒸腾气化,才有阴,才能解决所谓阴虚,所以本质都是温热以扶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wh/98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