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3岁男性患者,5个月中反复出现胸闷、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他一直认为自己患有心脏疾病,但做了数十次心电图,以及冠脉CT、腹部CT、头颅核磁共振等检查,未发现任何问题。最后,医生判断他有严重的躯体症状障碍,帮助他分析情绪和症状之间的关系,劝说他接受了抗焦虑抑郁药物的治疗。一个月后,他的症状基本消除。 这个案例说明了“心身疾病”的存在。心身医学最核心的观点是:那些人们未解决的、被阻抑在无意识中的矛盾和冲突,会造成心理障碍,长期存在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导致相应的植物神经活动改变,影响特殊内脏器官,最终导致躯体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胃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 简单一句话:心理障碍会导致躯体疾病。 什么是“躯体症状障碍”? 如何识别和诊断心身疾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医学界。从“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到“躯体形式障碍”、“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等,可以说历史上还没有哪个疾病的诊断,能让业界如此纠结,更不用说给予适当的治疗。 针对这种状况,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年会发布了最新《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医院里遇到的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心理障碍,定名为躯体症状障碍。其特征是患者具有非常痛苦或导致重大功能损伤的躯体症状,在求医问药上消耗过多的时间或精力,对健康状况或躯体症状持续高水平的焦虑等。 有趣的是,这类患者大部分首先出现在普通医疗系统,而不是在精神病科。 DSM-5的“躯体症状障碍”医院心理障碍的一个转折点,医院的医生能够鍒樹簯娑?濡備綍璇嗗埆鐧界櫆椋庣棁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