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女性健康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刘龙祝女性朋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对本病的辨证,首先必须抓主症,辨虚实。因郁证大多症状纷杂,应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表现,抓住主要症状。、如喜悲伤欲哭,咽中如有炙脔,胸胁胀闷,善叹息等,这样有助于辨病识证。其次,要根据症状表现及病之新久,辨病在气分还是血分。如初病胀闷窜痛,易受情志变动影响,多在气分,病久由胀致痛,部位固定,女子或见经闭,舌暗有瘀斑,则病及血分。此外,还要根据症状表现进行脏腑辨证和六郁辨证,有时可将脏腑辨证与六郁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病初起多属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痰气交阻,大多属实证。治宜疏肝理气为先,如痰气郁结的,当化痰理气,宽胸利膈。《证治汇补.郁证》提出。。郁证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因此,疏肝理气舒郁,既是郁证初起的常用治则,又是郁证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实证阶段可根据旰郁气滞的兼挟不同,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或数法兼用。如迁延失治,由气及血,化火伤阴,气血受耗,病及心肺肾脾等脏,出现心神失养或心肾阴虚或心脾两亏者,则属虚证。分别采用养心安神:滋养心肾或补益心脾等法。至于虚实夹杂或兼有其他病证者,还需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处理。

此外,在本病辨治上还应重视发病的诱发因素及患者性别及性格等个体特征。如遇情绪善郁,所愿不遂,精神刺激等因素,常易使郁证诱发或加重,此病妇女较多见。平时性情抑郁寡欢者,亦易患此病。对于痰气郁结(梅核气),虽多发于青、壮年,但仍应结合现代医学方法,作喉和食道的有关检查,以除外实质性病变

1.辨病位辨别受病脏腑之标本主次。郁病见精神抑郁,胸胁不舒,喜叹息者,病位主要在肝;若兼愁思忧虑,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则病位在脾;若症见心悸胆怯,坐立不安,食少甘味,烦闷难眠,则病位在肝与心,以心为主。

2.辨病性若症见胁痛胸闷善叹息,甚则嗳气,腹胀气攻者,病变以气滞为主;面色黧黑阴郁,胁部刺痛且固定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者,属血瘀内阻;若症见烦躁易怒,口干苦,或目赤者,病性属火;若症见头昏沉思睡,胸闷痞塞,身重懒言者,病性属痰湿。上述诸证均属实证。而筋惕肉瞤、头晕目干、神疲健忘、神形恍惚诸症,病性属阴血虚;若症见忧思多虑,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少寐健忘,或心悸胆怯等,则病性属气虚、血虚。

二、治疗原则

郁病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治疗当以疏通气机为主。根据受病脏腑虚实,或以祛实或以补虚,或以调和升降气机等,皆为疏通气机之法,非疏肝解郁一法可总括。注重精神心理疗法。用药勿过辛苦燥,以免伤阴耗气。

.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闷,少腹或胁肋胀痛。脘痞喛气。妇女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4.5克麦芽3克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加减:1.在此方基础上酌情选加旋复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等、以助解郁。2.噫嗳频多,加旋复花、代赭石、陈皮、半夏以平肝和胃降逆。3.胸胁刺痛或板痛,舌暗或有紫斑瘀点,加延胡、川栋子、桃仁、归须、旋复花、郁金、降香,赤芍、红花,制乳没,以活血通络止痛。4.妇女经血瘀滞,经前乳胀腹痛;加当归、丹参、桃仁、川芎、丹皮、红花、延胡、益母草等,活血调经。

加减:

1.胁肋胀痛较甚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佛手;

2.吞酸烧心较重者,可加吴茱萸、黄连;

3.脘腹痞胀,肠鸣者,可加炒白术、茯苓;

4.食滞腹胀者,可加神曲、山楂、炒麦芽等;

5.女子月事不调,舌暗,脉弦涩者,可加当归、桃仁、红花;

6.经前乳胀可加当归、橘叶。

素问·脏器法时论》“辛以散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之法则,注意理气而不耗气,不耗伤肝之阴血。肝气郁结,除本经自病或肝郁乘脾犯胃证外,临床尤需注意鉴别因郁致实或致虚,以及因实致郁、因虚致郁的不同,对于肝郁致脾胃运化升降失常湿浊中阻为主,复致肝郁之土壅木郁证,当以治土壅为先。中气机调畅,肝气郁结自易解,常选解肝煎。对于肝郁脾虚之木郁土虚证,宜选疏肝健脾并用之逍遥散。对于中焦虚弱或肝气不足而致郁之土虚木郁,或木不疏土证,宜选用六君子加吴茱萸、白芍、木香,或小柴胡汤治疗;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片9克大枣12枚

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9克。

2.若口渴去半夏,加人参至14克;

2.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克;

3.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12克;

4.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

5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温服覆被取微汗。

6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12克、干姜6克

肝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头部烘热。呕恶吞酸、口苦。口干、便结。胸闷、胁胀。舌红苔黄、脉锡弦数。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煨姜1片(包)丹皮3克、栀子3克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郁证加减:

1.泛酸嘈杂明显的,可加左金丸、瓦楞子、生牡蛎。

2.肝火明显的,可酌配夏枯草、龙胆草、黄芩。

3.旰火伤阴、口干明显的,加生地、麦冬。

4.失眠,加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便秘,原方加大黄、或配用更衣丸。、

辩证

肝胆实热,精神不守,起卧不定,心神不安者,可改用胡连圆(胡黄连、表羊角屑、熊胆、蛇黄、青黛),清泄肝胆以安神。

用药注意:

因肝郁化火易伤气血,易损脏阴,故选用疏旰理气药时,要注意。忌刚用柔,防止香燥化火酌津,并可酌配柔肝、养肝之品。前者常选用柴胡、郁金、白蒺藜、合欢花、绿萼梅、佛手片、川楝子等。后者如生地、麦冬、白芍、乌梅、枸杞子、沙参等。

加减:

1.若吞酸嘈杂,胃脘灼痛明显者,可加吴茱萸、黄连;

2.热甚,口苦便秘者,可加龙胆草、生地、大黄;

3.目赤、头痛者,加菊花、钩藤、天麻;

4.咳逆、气急、咯血者,可加泻白散合黛蛤散。

临证参考肝郁化火常可犯胃致肝胃气火内郁之胃脘灼痛急迫、心烦、吞酸嘈杂、嗳气等症,临床宜选

化肝煎;(青皮6克陈皮6克白芍6克丹皮6克山栀子9克泽泻9克贝母9克)合吴茱萸、黄连治疗。

关于气郁化火证,临床上包括肝郁化热、气火内郁与气郁化火、郁火上炎、燔灼三焦两个层次。丹栀逍遥散为治肝郁化热的方剂。至于气火内郁,是以内郁为主兼有火热郁结之证,最易耗阴液正气,因其郁火不外泄,而闭郁于里,内耗津液气血,故临床治疗特别要注意在疏肝、清肝的同时,不忘养肝护阴,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均可用于治疗气火内郁,其用药配伍之法正所谓苦辛酸以泄其热。

郁火上炎,燔灼三焦,治疗常选火郁汤、龙胆泻肝汤、泻青丸(龙胆草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山栀子仁10克川大黄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当归龙荟丸(当归30克龙胆草30克山栀子3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大黄15克木香4.5克麝香1.5克)等,体现了以苦寒折之,兼配辛散、疏肝、养肝之法;同时须依据病情兼夹,必要时配以清金、泻心、补气及重镇之品治疗。

气火内郁,气郁化火治疗,常中病即止或十去七八,即以六味地黄丸、

滋水清肝饮之类调治;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芍10克山栀子10克酸枣仁1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

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肝胆实热,精神不守,起卧不定,心神不安者,可改用胡黄连圆(胡黄连、表羊角屑、熊胆、蛇黄、青黛)。清泄肝胆以安神。

三.脾胃气郁证候多思善虑,性情抑郁或烦躁易怒,少寐健忘,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濡滑。常用方

越鞠丸加减;香附10克川芎10克苍术10克栀子10克神曲10克麦牙15克(包)麦牙6克

1.湿郁,加茯苓10克、泽泻、白芷10克

2.火郁,加青黛10克、黄芩、黄连。

3.痰郁,加星夏10克、瓜蒌10克、海浮石10克、半夏。

4.血郁,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

5.气郁,加木香10克、槟榔10克,枳壳,香附。

6.食郁,加麦牙10克,山楂10克、砂仁。

7.挟寒,加吴萸10克。

四.气结痰阻(梅核气):咽中不适,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闷胀。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24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干苏叶6克

1.若气郁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行气解郁之功;

2.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

3.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利咽;

4.痰气郁结化热,心烦失眠者,酌加山栀子、黄芩、连翘以清热除烦。

加减:

1.气郁为主,可酌配逍遥丸。

2.痰郁甚者,可加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变证

痰、气,湿、热,血互郁,以越鞠丸制汤内服。若湿郁甚,加白术、茯苓。热郁明显,加青黛、黄连、痰郁甚加半夏、海浮石。食郁著,可加枳实,山楂。血郁则加桃仁、肉桂。气郁甚者加木香、砂仁。

痰郁化热,用温胆汤加川贝、全瓜蒌。便秘者加礞石滚痰丸。

痰阻气滞,膈塞不下食,惊怖者,可用远志散(远志生干地黄枳壳旋复花甘草麦冬半夏赤茯苓)制汤内服。

加减:

1.胸胁胀满甚者,可加青皮、枳壳、瓜蒌皮;

2.食滞腹胀重者,可加砂仁、神曲、麦芽;

3.兼见呕恶、口苦、苔黄而腻者,属痰郁化热,可于上方去厚朴、紫苏,加竹茹、枳实、黄芩、贝母、瓜蒌壳化痰和胃清热;

4.若见胸中窒闷,喘息不得卧,咳逆咳痰者,属肝郁上逆,肺失肃降,胸阳不振,可于上方加枇杷叶、杏仁、瓜萎皮、陈皮化痰理气,郁金、薤白宽胸散结,振奋胸阳。

临证参考本证主症即《医宗金鉴》中所称之“梅核气”,临床亦可选用痰郁汤治疗。用药注意化痰而不伤正。气郁每多兼痰、湿、食郁并见,临证若气郁兼身重、脘闷痞胀、食后腹胀、苔腻等症,可选用解肝煎、湿郁汤、食郁汤化裁治疗。

痰郁化热,用温胆汤加川贝、全瓜蒌;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川贝5克全瓜蒌5克生姜15克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痰热而且便秘者加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研成粉末,分为4服,用水和丸,生姜煎汤,用姜汤送服。空腹服下,服药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食行动,侍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药后喉间稠粘壅塞,乃药病相拒故也。少顷,药力到自愈)痰郁气滞,膈塞不下食,惊怖者,可用远志散(远志生干地黄枳壳旋复花甘草麦冬半夏赤茯苓)制汤内服。

心神失养证: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志意不定,数欠伸。心烦不得卧,心悸、坐卧不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9克小麦24克红枣10枚

加减。

1.一般在本方基础上再加枣仁、柏子仁、茯神、合欢花、龙齿、牡蛎,当归,白芍等。

2.心悸不寐,神疲纳呆,舌淡脉细,可酌合归脾汤。

3.如心烦易怒,失眠怔仲的,再加珍珠母、磁石等重镇之品。

4.若心气不足,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精神恍惚,坐卧不宁者,可用人参琥珀丸人参琥珀茯苓石菖蒲远志乳香没药酸枣仁朱砂)。

5.若心气不足,忧郁伤神,心血暗耗,见神志不宁、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者,可用安神定志丸。.

加减:

1.心悸失眠、舌红少苔等心阴虚的症状较明显者,加百合、柏子仁、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

2.挛搐者,加钩藤、珍珠母、生地、木瓜养阴血以熄风;

3.大便干结属血少津亏者,加黑芝麻、生何首乌润燥通便;

4.喘促气逆者,可五磨饮子理气降逆。

临证参考甘麦大枣汤运用时多加用何首乌、芍药、紫石英等加强养阴安神、缓急之功的药物,且可根据病(情)人耐受情况,甘草、小麦均可用至20-30g左右。此外,结合暗示、诱导疗法和针刺治疗,常能解除症状。

若心气不足,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精神恍惚,坐卧不宁者,可用人参琥珀丸(人参琥珀茯苓石菖蒲远志乳香没药酸枣仁朱砂)。

若心气不足,忧郁伤神,心血暗耗,见神志不宁、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者,可用

安神定志丸;朱砂0.5克(冲)茯苓6克茯神6克人参6克(焗服)远志3克龙齿3克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3.服药口感好,病情好转,说明给您的药方是对症的。

心脾两虚证:心悸胆怯、失眠健忘。面色不华,头晕。食欲不振、便溏神疲。舌淡、脉细弱。

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加减;阴虚有火,见舌红、口干、心烦,加生地,麦冬、黄连。气郁不伸,加合欢花,广郁金。

如见男子、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戚忧愁,虚烦少寐,盗汗纳欠,头目昏眩的,可参考《和剂局方》妙香散意。(茯苓、茯神、人参、桔梗、甘草、山药、远志、黄芪、辰砂、麝香、木香)常服可补益气血,安神镇心。若心肝阴血不足。虚烦失眠,惊悸不安者,可配真珠母丸(真珠丸)。如见男子、妇女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戚忧愁,虚烦少寐,盗汗纳欠,头目昏眩的。可参考《和剂局方》妙香散:茯苓、茯神、人参、桔梗、甘草、山药、远志、黄芪、辰砂、麝香、木香。常服可补益气血,安神镇心。

若心肝阴血不足,虚烦失眠,惊悸不安者,可配真珠母丸;珍珠母2.3克当归4.5克熟地4.5克人参3克炒酸枣仁3克柏子仁3克犀角1.5克茯神1.5克沉香1.5克薄荷2克(上药研成粉末,和匀,以神曲粉打糊为丸朱砂为衣,每丸6克,温开水下,每日三次。禁忌:忌吃辣椒等辛辣食物。)若惊悸失眠较重者,宜加磁石、牡蛎、龙骨之类,以增其重镇安神之效。

阴虚火旺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少寐。遗精、腰痠、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脉弦而数。

滋水清肝饮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芍10克山栀子10克酸枣仁1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加减:

1.神浮少寐、心悸头晕者,加珍珠母、磁石、生铁落等镇摄。

2.心烦失眠严重的,加服天王补心丹。

3.口干舌红心烦,阴虚火旺甚者,加黄连、知母,或加服朱砂安神丸。亦可参合百合地黄汤意。

4.腰酸遗精甚者,加龟版、金樱子、芡实、牡蛎、莲须、或加服金锁固精丸。

5.月经不调者,加香附、益母草等。

6.心肾不交,阴血虚少,虚火上扰,症见虚烦不眠,心悸健忘,盗汗梦遗,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黄连阿胶汤。心

7.肾不足所致健忘失眠、神志不宁、夜卧多梦,宜参用枕中丹(龟板龙骨远志菖蒲)。

8.心火亢盛,灼伤阴血而致心神不安、怔忡失眠、胸中烦热,舌红脉细数者,可参用琥珀养心丹(琥珀黄连朱砂生地当归牛黄龙齿远志茯神菖蒲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猪心血)。

若见虚烦不眠,心悸健忘,盗汗梦遗,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

黄连阿胶汤;黄连12克黄芩3克白芍6克鸡子黄2枚(包)阿胶9克(包)

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如心肾不足所致健忘失眠,神志不宁,夜卧多梦,宜参用枕中丹(龟板龙骨远志菖蒲)。

心火亢盛,灼伤阴血而致心神不安、怔忡失眠,胸中烦热,舌红脉细数者,可参用琥珀养心丹(琥珀黄连朱砂生地当归牛黄龙齿远志茯神菖蒲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猪心血)。

肝阴亏虚证候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模糊,或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舌干红,脉弦细或数。常用方

一贯煎加减;北沙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8-45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加减:

11.若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症状明显者,可加钩藤、草决明、天麻等;

2.若兼有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等郁火之象者,可用滋水清肝饮治疗;

3.若舌红而干,阴亏过甚者,加石斛;

4.若有虚热或汗多者,加地骨皮;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

临证参考郁病之虚证,多因气滞日久而致,或素虚又加情志所伤所致,治疗宜调养并用,疗程较长,难求速效。滋养肝肾,临床用药不宜过于滋腻,宜与柔肝疏肝之品并用。

九.气滞血瘀证候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且痛有定处,头痛,失眠健忘,或身体某部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常用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上药先用冷水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煎至水开后15分钟,加些酒,分三次温服)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加减:

1.若胀痛明显者,加香附、青皮、郁金;

2.若纳差脘胀者,加山楂、神曲、陈皮;

3.若略兼寒象者,加乌药、木香;

4.兼有热象者,加丹皮、栀子;

5.若兼气虚之象,可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临证参考气郁血滞兼有肠胃积食化热者,可选血郁汤治疗;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伤及阴血者,可选用四物化郁汤(四物汤加香附、青黛)。

本证因气病及血,气滞而血行失畅,一般宜活血而不宜破血。但若证见由抑郁转急躁,甚则烦乱狂躁,且易反复发作,素体不虚,易便秘者,可选用达营汤、桃核承气汤以攻下瘀血、气郁、热结,随后调和气血以善其后。

除了药治以外,尚须配合精神治疗。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务人员要关心病人痛苦,作好解释劝导工作,让病人树立起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恢复。必要时,可采用暗示疗法配合治疗。

(1)移情疗法:通过对患者释疑、顺意、怡悦、暗示等法,消除其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释疑法多采用假释的办法消除患者多疑情绪;顺意法用满足患者积虑日久的意愿来达到消除病因而祛病的方法;怡悦法是通过谈笑、欣赏音乐、书法、种花等方式来改善患者郁闷的心境;暗示法是通过语言、药物或非语言的手势、表情来改变患者不良情绪。

(2)以情胜情法:根据五志相胜的原理,采用悲哀、喜乐、惊恐、激怒等情绪刺激来纠正相应所胜的情绪,如怒伤肝,悲胜怒等。抑郁者可用喜胜忧的办法治疗。

(3)情境疗法: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达到改善、消除异常情绪变化的目的。抑郁情绪多采用清洁、热烈、欢快的环境治疗。

1.用甘麦大枣汤治疗歇斯底里精神性发作25例,疗效满意,方中北小麦30克、粉甘草9克,大枣7枚,水煎服。曰N-次,可连服lo—15剂,结果治愈22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1例。其中复发2例。(《中医杂志》年第2期)

2。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梅核气(癔球)19例,获满意效果。方中用厚朴6克,苏叶6克,茯苓9克,半夏9克,生姜3片。如腹满微痛,气逆上冲加沉香;胸痛加乌药,胸闷加郁金、枳壳,津液不足或有灼热加石斛。(《湖北科技))年第1期)

郁病涉及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狂躁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中医学认为郁病主要病位在肝、心、脾,其发生多由于情志所伤,或兼素体偏弱致气机失和,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常以肝郁气滞证为核心,兼有湿、痰、食、火郁及血行瘀滞诸证。郁病日久伤阴耗气,可致虚实夹杂,虚实相因等较为复杂的病机演变。中医药辨证治疗郁病有其独特的优势,

刘龙多年进行分析发现,肝郁证分布于多个系统的疾病,但以内分泌、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为多。肝郁证并具有女性较多,女性患者多见,脑力劳动者、体质以阳弱者为多见,多发于春季。运用有关量表对病人进行气质分析,发现以太阴之人多见。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所谓郁,指滞而不通之义。郁证既是一个病因病理学概念,又是一个综合病证,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广义的郁证,泛指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脏腑机能不和,从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的滞塞和郁结。狭义的郁证,则主要指由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引起的性情抑郁,情绪不宁,悲伤善哭,胸胁胀痛,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多种复杂症状。

先秦时期,对自然界及人体内出现的一切积聚,蓄积、失畅现象概之谓。郁。。如《书经》将。郁。引伸为“愤结积聚。,《周礼》释为。声不舒扬。。《吕氏春秋》谓曰。。精不流则气郁。。《内经》将。郁。的概念引入,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的滞塞郁结所引起的人体变化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并把情志因素看作是引起人体气机失调的重要原甲。如。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本神》,。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篇》)治疗上则。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根据五运失常太过,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其中尤以。木郁达之”更具临床实际意义。汉唐及宋,许多医家沿袭《内经》经旨,对类似郁证的病证、病机进行过较详细的论述,但未将“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病证加以讨论。如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古医籍中,都在五脏杂病中反映了郁证的病机和证候表现。尤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百合病、妇人脏躁、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奔豚气等病证的症候表现进行了详尽确当的描述,并提出治法方药。这些作为狭义郁证的重要内容,÷直为后世所沿袭,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北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沦》中提出七情致郁学说,为后世“郁不离乎七情”奠定了理论基础。至金元朱丹溪,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的著名论点。他综合六淫、七情等内外病因,首倡“六郁”之说,并从病机角度深入阐发。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以气郁为先,相因为病的病机演变,把六郁作为郁证临床的六大主要类型,并立越鞠丸治郁,以香附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并指出由于火郁多由其他转化,湿、食,痰、饮皆属同源,既可以互为因果,又常彼此兼挟。故六郁之中,尤以气、血、痰三者为要。作为专题研究的六郁学说,补充并完整了郁证的理法方药。

明。张景岳,从广义概念出发,提出了。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以及“郁由于心。等观点。他在《景岳全书.郁证》中说。。凡气血一有不调而致病者,皆得谓之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并提出以。怒郁、思郁、忧郁。三者为主的见解。

明.赵献可又进一步突破前人之见,把郁的概念推而广之,指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内经》五法,为因五运之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忧乃七情之病,但忧亦在其中”并提出了外感致郁的新见解,“伤风、伤寒、伤湿,除直中外,凡外感者俱作郁看。”在治疗上,他根据五郁相因而首重木:郎的特点,提出“以一法代五法”,即用逍遥散一方治其木郁,俾肝胆之气舒展则诸证自解。在病因病机和治疗上都发展了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其以逍遥散治郁,似较越鞠丸更优,一直为后世所习用。

清代诸医,更多从临床实际出发,强调七情致郁,辨证分新久虚实,在治疗上也渐趋成熟。如张石顽在《张氏医通。郁》中提出。“郁证多缘于考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郁之既久,火邪耗血,岂苍术、香附辈能久服乎,是逍遥、归脾继而设也.,……治法总不离乎逍遥、归脾、左金、降气、乌沉七气等方,但当参究新久虚实选用,加减出入可也。。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提出,久郁可以及血,损伤脏阴,不可徒用消散治之。强调。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主治宜。苦辛凉润宣通’这一治疗原则,较前代医家更切实用。.

叶天士也在《临证指南医案.郁》中指出;。七情之郁居多”,病变涉及心、脾、胆、肝,治疗当分气血新久,并指出郁证必须配以精神护理。由于郁证病机复杂,治法亦要适乎其变。如《临证指南医案。郁》华岫云按;。治法有清泄上焦郁火,或宣畅少阳,或开降肺气,通补肝胃,泄胆补脾,宣通脉络,若热郁至阴,则用咸补苦泄。,。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疴。故先生用药大旨,每以苦辛凉润宣通,不投燥热敛济呆补,此其治疗之大法也。……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广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郁证,主要是临床常见的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和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炙脔等一系列证候及症状表现。它们散见于古代医籍中胸胁痛,肝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奔豚气等病证中。至于由其它病因所导致的郁滞诸证。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疾患,凡表现为郁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治疗。

郁证的病因,大多由于谋虑不遂、忧思气结、郁怒不解,或悲愁恐惧等七情所伤,情志失调,使肝气郁结,心气不舒,从而旰主疏泄和心主神明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脏气素虚,阴阳气血失调是其本,七情损伤是其标。其中肝气郁结则是最基本的病因病理。如平素性情抑郁寡欢,或妇女年近半百,肝气善郁或心胆素虚之人,一遇情志刺激或长期情志不遂,则更易发病。

病变脏腑以肝、心为主,还涉及胆,脾、胃、肺,肾、脑、女子胞等脏腑。病理表现初在气机失调,再由气及血,气血不畅,进而导致湿、痰、热、食相因或相兼为病。病久正气受损,伤及心脾肾等脏,严重的甚至导致虚损重症。兹归纳其病机如下;.。

肝郁日久,由气及血,影响五脏

肝主疏泄,性宜条达。若谋虑不遂,郁怒不解等情志过极,使肝失条达,疏泄失司,而致旰气郁结。久则由气及血,影响五脏。如肝络不和而致胸胁痛。旰郁或横逆犯胃克脾,脾胃受制,纳谷运化失常,水谷不为精微,反生痰湿,或肝病及脾,肝脾气结,气滞脾精不布,聚湿生痰,痰气郁结,上逆胸膈咽喉,可发为梅核气。若旰郁化火,扰动心神,心血亏耗,神失所养,则发为脏躁。正如《灵枢.口问》所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若肝气上逆犯肺,肺气不展,百脉失朝,气血不畅,内伤肺阴,久则心肺阴虚,百脉受累,于是症状百出,发为百合病。惊恐伤神则心失所养,忧思伤志则肾失所藏,心肾两亏,由阴及阳,阳虚不能制水,寒水及肾之积气上逆,可发为奔豚气。盱郁可影响肾之封藏,或肝气郁久化火,暗耗阴精,肾阴亏虚或阴虚火旺,久则可致虚劳。妇女气郁血滞,冲任失养,久则可发为经闭、瘕积。由于肝、脾、心、肺等脏腑机能失调,病因病理错综复杂,病程中还可表现为心脾两亏,心肾阴虚、阴虚火旺、心脾气结、心肝气郁、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候类型。

六郁相因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不畅,久则由气及血而成血郁。肝病及脾,脾失健运,或气滞湿阻,聚湿生痰而成痰郁。痰气郁结,湿易停留,湿浊不化则食滞不消,于是痰、湿、食郁亦随之而起,而痰湿食郁又可进一步影响气血郁结。此外,气、痰、湿、食久郁,还可化火而成热郁。最终气,血、痰、湿,食,热六郁相因为病或错杂互见。

虚实转化

本病初病体实,病变主要为气滞或兼夹湿停、痰滞、食积、血瘀等,故多属实证。若经久不愈,久郁伤脾,纳谷减少,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伤血耗气,可致气血心脾俱亏,气郁化火,阴血暗耗,可导致心肾阴虚,病变由实转虚,甚至由此可发展为虚劳重症。正如前人所说;“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类证鉴别]

一,气厥

卒然晕厥,呼吸粗急,或气憋如塞,意识存在而似糊,或有口噤、手握、醒后胸闷不适,多见于癔病。本病往往先有郁证病史,平时心情抑郁,发作前后或悲或哭,每因精神刺激而致气机逆乱,壅闭心神,发为气厥实证。

二、癌症

典型者不难鉴别,不典型的可表现为精神萎靡,智力减退,语言欠清,头昏目花,心悸失寐,面色不华,但一般均可见短暂之昏仆,两目上视,或抽搐、口噤,咬牙流涎等症。发作后外观如常人。

一、辨证要点

对本病的辨证,首先必须抓主症,辨虚实。因郁证大多症状纷杂,应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表现,抓住主要症状。、如喜悲伤欲哭,咽中如有炙脔,胸胁胀闷,善叹息等,这样有助于辨病识证。其次,要根据症状表现及病之新久,辨病在气分还是血分。如初病胀闷窜痛,易受情志变动影响,多在气分,病久由胀致痛,部位固定,女子或见经闭,舌暗有瘀斑,则病及血分。此外,还要根据症状表现进行脏腑辨证和六郁辨证,有时可将脏腑辨证与六郁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治疗原则

本病初起多属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痰气交阻,大多属实证。治宜疏肝理气为先,如痰气郁结的,当化痰理气,宽胸利膈。《证治汇补.郁证》提出。。郁证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因此,疏肝理气舒郁,既是郁证初起的常用治则,又是郁证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实证阶段可根据旰郁气滞的兼挟不同,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或数法兼用。如迁延失治,由气及血,化火伤阴,气血受耗,病及心肺肾脾等脏,出现心神失养或心肾阴虚或心脾两亏者,则属虚证。分别采用养心安神:滋养心肾或补益心脾等法。至于虚实夹杂或兼有其他病证者,还需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处理。.此外,在本病辨治上还应重视发病的诱发因素及患者性别及性格等个体特征。如遇情绪善郁,所愿不遂,精神刺激等因素,常易使郁证诱发或加重,此病妇女较多见。平时性情抑郁寡欢者,亦易患此病。对于痰气郁结(梅核气),虽多发于青、壮年,但仍应结合现代医学方法,作喉和食道的有关检查,以除外实质性病变.

三、证治分类

(一)肝气郁结.

症状及分析。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一一盱气郁结,失于条达。

胸闷,少腹或胁肋胀痛一一盱脉布胁肋,循少腹。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旰络不和。

脘痞嗳气一一肝郁犯胃,胃气壅滞上逆。

妇女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一一女子以旰为先天.女子肝气易郁,由气及血,冲任不调。.

苔薄白,脉弦一一弦为肝脉,肝郁苔多正常,故苔白。、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旰散加减。

(1)方解。本方的功效主要是疏肝理气解郁,其中。柴胡、枳壳,香附,疏秆行气解郁,川芎,血中气药,行气活血。白芍,甘草,柔肝止痛,且酸甘化阴,可防理气药香燥耗阴。

(2)加减。在此方基础上酌情选加旋复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等、以助解郁。噫嗳频多,加旋复花、代赭石、陈皮、半夏以平肝和胃降逆。胸胁刺痛或板痛,舌暗或有紫斑瘀点,加延胡、川栋子、桃仁、归须、旋复花、郁金、降香,赤芍、红花,制乳没,以活血通络止痛。妇女经血瘀滞,经前乳胀腹痛;加当归、丹参、桃仁、川芎、丹皮、红花、延胡、益母草等,活血调经。

(二)旰郁化火;

症状及分析。

性情急躁易怒一一肝火内郁。

头痛、目赤,头部烘热一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火性上炎,循肝脉上行。

呕恶吞酸、口苦一一肝经郁火犯胃。

口干、便结一一肝火灼津。

胸闷、胁胀一一肝气不舒,气机郁结。

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一一气郁化火之象。

治法。清旰泻火,解郁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1)方解,本方主要功用是疏肝解郁,清热健脾,治疗郁证属于盱气郁结、气郁化火之证。若无脾虚现象,可去健脾药。本方中:山栀、丹皮,清泻旰经实火,柴胡、薄荷,舒肝以增强疏散条达之力,当归、白芍,养血柔旰。因肝气有余,旰血易亏,白术、茯苓、甘草,实土以御木侮。

(2)加减。泛酸嘈杂明显的,可加左金丸、瓦楞子、生牡蛎。肝火明显的,可酌配夏枯草、龙胆草、黄芩。旰火伤阴、口干明显的,加生地、麦冬。失眠,加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便秘,原方加大黄、或配用更衣丸。、

变证

肝胆实热,精神不守,起卧不定,心神不安者,可改用胡连圆,清泄肝胆以安神。

用药注意:

因肝郁化火易伤气血,易损脏阴,故选用疏旰理气药时,要注意。忌刚用柔’,防止香燥化火酌津,并可酌配柔肝、养肝之品。前者常选用柴胡、郁金、白蒺藜、合欢花、绿萼梅、佛手片、川楝子等。后者如生地、麦冬、白芍、乌梅、枸杞子、沙参等。

(三)气结痰阻(梅核气)

症状及分析。

咽中不适,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一一肝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顺.生湿聚痰,痰气互结,上逆胸咽。

胸胁闷胀一一肝气失于舒展。

苔白腻,脉弦滑一一肝郁挟痰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解郁。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1)方解:本方有宣通郁气、化痰降逆、散结利咽的作用。其中。半夏、厚朴、茯苓,降逆化痰,紫苏、生姜,利气散结。

(2)加减:气郁为主,可酌配逍遥丸。痰郁甚者,可加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变证

痰、气,湿、热,血互郁,以越鞠丸制汤内服。若湿郁甚,加白术、茯苓。热郁明显,加青黛、黄连、痰郁甚加半夏、海浮石。食郁著,可加枳实,山楂。血郁则加桃仁、肉桂。气郁甚者加木香、砂仁。

痰郁化热,用温胆汤加贝母、全瓜蒌。便秘者加矿石滚痰丸。

痰阻气滞,膈塞不下食,惊怖者,可用远志散制汤内服。

(四)心神失养、

症状及分析;

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志意不定、数欠伸-忧郁伤神、心气不足,心失所主。.

心烦不得卧、心悸、坐卧不安一一心气心血耗伤,不能奉养心神.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一一心气不足之象。

治法: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

(1)方解:本方具有养心安神,甘润缓急之效。《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脏躁,深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其中。甘草、大枣,润燥缓急,小麦,养心气。

(2)加减。一般在本方基础上再加枣仁、柏子仁、茯神、合欢花、龙齿、牡蛎,当归,白芍等。心悸不寐,神疲纳呆,舌淡脉细,可酌合归脾汤。如心烦易怒,失眠怔仲的,再加珍珠母、磁石等重镇之品。若心气不足,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精神恍惚,坐卧不宁者,可用人参琥珀丸。若心气不足,忧郁伤神,心血暗耗,见神志不宁、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者,可用安神定志丸。.

(五)心脾两虚

症状及分析:

心悸胆怯、失眠健忘一芳心思虑,心脾两亏,心失所养。

面色不华、头晕一心脾两亏,气血不能上荣。

食欲不振、便溏神疲一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

舌淡、脉细弱一心脾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1)方解。本方具有益气养血,调补心脾,安定心神之功,其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以充生化之源,当归,与黄芪相伍补气生血,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养血补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2)加减;阴虚有火,见舌红、口干、心烦,加生地,麦冬、黄连。气郁不伸,加合欢花,广郁金。

变证

如见男子、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戚忧愁,虚烦少寐,盗汗纳欠,头目昏眩的,可参考《和剂局方》妙香散意。茯苓、茯神、人参,桔梗、甘草、薯蓣、远志、黄芪、辰砂、麝香、木香。常服可补益气血,安神镇心。若心肝阴血不足。虚烦失眠,惊悸不安者,可配真珠母丸(真珠丸)。

(六)阴虚火旺

症状及分析,

眩晕,心悸一一营血暗耗、脏阴不足、心神失养.,

辨证论治筒表

┏━━━━━━━┳━━━━━━━━━┳━━━━━━━━━┳━━━━━━━┳━━━━━━━┳━━━━━━┓

┃分类┃主症┃兼症┃病机┃治法┃主方┃

┣━━━━━━━╋━━━━━━━━━╋━━━━━━━━━╋━━━━━━━╋━━━━━━━╋━━━━━━┫

┃┃精神抑郁,善叹┃情绪不宁,或痞┃肝失调达,气┃疏肝理气,解┃柴胡疏肝散┃

┃肝气郁结┃息,胸闷痛,苔┃气,少腹胀痛,┃机郁结┃郁┃┃

┃┃薄白脉弦┃妇女月经不调,┃┃┃┃

┃┃┃经前乳胀腹痛┃┃┃┃

┣━━━━━━━╋━━━━━━━━━╋━━━━━━━━━╋━━━━━━━╋━━━━━━━╋━━━━━━┫

┃┃性情急躁易怒,┃头部烘热,口苦,┃肝气郁滞,郁┃清肝泻火,解┃丹栀逍遥散┃

┃气郁化火┃头痛目赤,舌红┃呕恶吞酸,胸闷┃甚化火┃郁和胃┃┃

┃┃苔黄,脉象弦数┃胁胀,口干便结┃┃┃┃

┣━━━━━━━╋━━━━━━━━━╋━━━━━━━━━╋━━━━━━━╋━━━━━━━╋━━━━━━┫

┃┃咽中不适,如有┃胸胁闷胀┃肝气郁结,脾┃舒肝理气,化┃半夏厚朴汤┃

┃气结痰阻┃炙脔,咯之不出,┃┃湿生痰,痰气┃痰解郁┃┃

┃┃咽之不下,苔白┃┃互结,上逆胸┃┃┃

┃┃腻,脉弦滑┃┃咽┃┃┃

┣━━━━━━━╋━━━━━━━━━╋━━━━━━━━━╋━━━━━━━╋━━━━━━━╋━━━━━━┫

┃┃心神不宁,精神┃心烦不得卧,坐┃心虚神耗,神┃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心神失养┃恍惚,悲伤欲哭,┃卧不安┃明失养┃┃┃

┃┃数欠伸,舌淡苔┃┃┃┃┃

┃┃薄白,脉弦细┃┃┃┃┃

┣━━━━━━━╋━━━━━━━━━╋━━━━━━━━━╋━━━━━━━╋━━━━━━━╋━━━━━━┫

┃┃,┃┃┃┃┃

┃┃失眠健忘,食欲┃心悸胆怯,面色┃气血不足,心┃补益心脾,益┃归脾汤┃

┃心脾两虚┃不振,便溏神疲,┃不华,头晕┃脾失养┃气养血┃┃

┃┃舌淡脉细弱┃┃┃┃┃

┣━━━━━━━╋━━━━━━━━━╋━━━━━━━━━╋━━━━━━━╋━━━━━━━╋━━━━━━┫

┃┃心烦易怒,舌红,┃眩晕心悸,少寐,┃肾阴亏虚,虚┃滋阴清热,镇┃滋水清肝饮┃

┃阴虚火旺┃脉弦细而数┃遗精腰酸,妇女┃火上扰┃心安神┃┃

┃┃┃月经不调┃┃┃┃

┗━━━━━━━┻━━━━━━━━━┻━━━━━━━━━┻━━━━━━━┻━━━━━━━┻━━━━━━┛

心烦易怒、少寐一阴虚火旺,或虚阳上扰。

遗精、腰酸、妇女月经不调一阴虚火旺,扰动精室、肾亏冲任失养.

舌红,脉弦细而数寸阴虚有火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1)方解,本方有滋补肾阴,清泄相火,壮水制火之功,其中: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壮水制火,山栀、柴胡、丹皮,清泄肝火,当归、白芍、大枣,养血滋阴。

(2)加减:神浮少寐、心悸头晕者,加珍珠母、磁石、生铁落等镇摄。心烦失眠严重的,加服天王补心丹。口干舌红心烦,阴虚火旺甚者,加黄连、知母,或加服朱砂安神丸。亦可参合百合地黄汤意。腰酸遗精甚者,加龟版、金樱子、芡实、牡蛎、莲须、或加服金锁固精丸。月经不调者,加香附、益母草等。心肾不交,阴血虚少,虚火上扰,症见虚烦不眠,心悸健忘,盗汗梦遗,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黄连阿胶汤。心肾不足所致健忘失眠、神志不宁、夜卧多梦,宜参用枕中丹。心火亢盛,灼伤阴血而致心神不安、怔忡失眠、胸中烦热,舌红脉细数者,可参用琥珀养心丹。

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丹溪心法.六郁》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本篇讨论的狭义郁证,病机以情志不畅为主,与体质、性别,性格特征有密切联系。初起属实,肝气郁结或痰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失司,治法以理气疏旰解郁为先。根据挟痰、挟湿、挟食及兼瘀兼郁火等不同病机,采用相应治疗。理气药的选用,要注意忌刚用柔,防止香燥耗阴。尤其肝郁化火者更需注意。久郁正虚者,或忧郁伤神,心神失养,或心脾气血两亏,或心肾阴虚,阴火内扰。前者宜养心安神,后者宜滋养心肾,清热安神。心脾不足则需补养气血,调益心脾。药治以外,要充分重视精神治疗,使怡情自遣,宽怀调养,适当配合气功、太极拳等,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辨证治疗尚需强调抓住主症,结合病史、病程,辨其属虚属实,在气在血,偏寒偏热,以及病与何脏有关,以确定治法方药。用药宜轻灵,苦辛凉润宣通,勿投敛涩呆补,重浊滋腻。.

此外,还要重视痰的病理因素。若郁证经久,痰气互结,或痰郁化火,痰火上扰或内蒙心神,可以发展成癫狂,临床应加重视。

古代文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得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金匮.奔豚气病》“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景岳全书。郁证》;“凡诸郁滞,如气、血、食、痰、风、寒、湿、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治当务求其属,分微甚而开之,自无不愈。”

《类证治裁》;“若思忧悲惊怒恐之郁伤气血,多损脏阴,可徒以消散治乎?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主治宜苦辛凉润宣通……以郁为燥邪,必肺气失宣,不能升降,中气日结,不能运纳,至血液日涸,肌消骨蒸,经闭失调,乳岩项疬,而郁劳之症成。”

《临证指南医案.郁》华岫云按;“七情之郁居多,如思伤脾,怒伤盱之类是也。其原总由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其证心脾肝胆为多。”

咨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fl/108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