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最常用的工具一一毫针 毫针,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云:“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也”,又形容其治针之形“令尖如蚊虻喙”。《黄帝内经》各篇所载“微针”,皆指此而言。 毫针为现代临床常用主要针具,是用高级合金不锈钢制成(其中以铬镍不锈钢者为最佳)。这种针硬度强,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且锋利无比。毫针种类发展很快,根据针身长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除此以外还有5寸至10寸或更长者,称为芒针。现根据针体粗细规格又可分为26号、28号、30号、32号等数种。更有粗于26号者,称为巨针。临床最多用者为28号及30号,其长为1寸或1.5寸。 针灸的功效: 1、疏通经络: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时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是通过改善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的适应症: 临床上适用于:中风病、脑动脉硬化症、头晕、小儿麻痹、失眠、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腰椎肥大、腰痛、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便秘、腹泻、胃痛、呃逆、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落枕、湿疹、皮肤搔痒、牙痛、慢性鼻炎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针灸的禁忌症: 1、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穴宜少,手法宜轻。 3、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4、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5、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7、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8、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 针灸后出现异常情况的 处理: 1、晕针:应立即将针全部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轻者可饮用温开水或糖水;重者用指掐或针灸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或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应用其他急救措施。 2、滞针: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缓解,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针,即可缓解滞针现象。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3、弯针: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4、断针:双指按针孔四周,用镊子取针;如无法取出,应该马上通过外科手术取出。 5、血肿:如果是微量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一般无需处理,可自行消退。若面积较大,伴有疼痛,可先做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直至瘀血消散吸收。 温 馨 提 示 目前我院中医科已开展针灸特色疗法,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咨询! 中医科--. 八步区莲塘卫生院编辑出品 医院办公室:--- 综合科急诊:--- 妇产科急诊:--- 中医科:--- 医院老中医治白癜风中科发布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