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周围都存在这样性格的人,心理学中称为神经症患者。

第一种人,她初看起来友善、热情,总在为别人做事,对人赞不绝口。但很快人们发现她总是要求别人,她不善独处,不能接受朋友的建议。她与人的关系从不能保持长久。

第二种人,他的大学同学都不喜欢他,他说话就挖苦人,有时语言非常尖刻,他对大多数人都持轻蔑态度。

第三种人,他是公司的职员,他很少与同事来往,因此,现在有这种活动时,人们都不再叫他。他没有朋友,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

根据心理学家霍尼的观点,三种人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不愉快,极力避免内在的不适感和不安全感,他们采取的人际交往方式其实是他们避免焦虑感的一种防御机制。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人变成这样?霍尼说,这些行为始于儿童期不正常的人际关系,儿童期的家庭环境中制造了如下所述的焦虑:

“家长对儿童漠不关心,行为古怪,不尊重儿童的个人需要,缺乏真正的指导,蔑视的态度,赞扬太多或没有赞扬,缺乏可信赖的温暖,不得不在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做出选择,责任太多或责任太少,过度保护,与其他儿童的隔绝,不公正,歧视,不兑现承诺,敌意的气氛…以及周围环境中暗藏的虚伪。”

做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父母对怎样养育儿童缺乏知识,结果,很多儿童缺少个人价值感,他们对父母感到害怕,不知道怎么与他们相处;他们担心受到父母不公正的惩罚,他们感到不安全和不适应,他们渴望温暖,他们需要支持,但却得不到。由此儿童感到迷茫、害怕和焦虑。

对这些焦虑,儿童是怎么样应对的?成长于上述家庭中的儿童,很快就对这些焦虑产生了对策,一方面,这些对策可以减缓焦虑。但随着儿童不断使用这些对策,他们形成了“神经质的倾向”,这是一种根植于人格中的与他人交往的风格。

第一种人被称作接近人群。在儿童时期学会了依恋他人,强制性地寻求别人的喜爱和接受,以此来应对他们的焦虑。这会变成他们的交往风格,一直带到成人期。靠这种方式交往的人,需要被人喜欢,被人接受,被人欢迎,得到认可,得到欣赏。这种人不加选择地依附于身边的某个人,他们不会付出,只会索取,与他人的关系无法长久。

第二种人被称作反对人群。他们应对焦虑的方式是战斗。攻击性和敌意行为是应对不良家庭环境的最好手段。他们攻击和伤害其他人,以此来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不适感进行补偿,由此获得短暂的权力和尊重,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些人的一贯行为是攻击他人、保持优越感、控制他人和显示力量。

第三种人被称作离开人群。这种人在儿童时期简单地采取与外部世界不和谐的方式来应对焦虑,这种风格的特点是努力争取自足和独立,强烈地希望保持个人隐私。他们大多回避喜欢、爱、同情和友谊,因为情感上的依恋可能会使他们回忆起童年经历的痛苦,他们对情感体验麻木不仁,他们避免焦虑的方式是简单地避免参与。

我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第四种人,被称作安全感人群,他们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相信他人是可信赖的。他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着积极的意向,这些人倾向于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也让他们感到舒适。我们希望自己的宝宝都能具有这种人格,这种人格的形成与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遗传因素;第二是家庭环境及周围的其他环境,如果周围的环境没有迫使儿童形成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的因素,那么儿童更倾向于形成这种人格。

(该文参考了人格心理学)









































重庆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能够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xg/16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