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时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的时候,天气比较寒冷,人们也比较注意养生,那么冬至节气养生知识有哪些呢?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并逐渐旺盛。

饮食方面:冬至养生吃什么

冬至是进补的好时节,不少人关心冬至养生吃什么这个问题,那么你知道冬至养生吃什么吗?冬至养生少不了六大传统食物,如饺子、汤圆、羊肉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冬至养生吃什么。

冬至养生吃什么?

1、羊肉

冬天有两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为立冬,一为冬至。羊肉中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钙、铁、磷等营养成分,有着益肾养肝、御寒祛湿的功效。因而苏州人坚信,一碗羊汤带来的温暖,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

羊肉经过炖制以后,更加熟烂、鲜嫩,易于消化。煮过肉的汤是滋补身体的佳品。如果在炖的时候再加上合适的中药或营养上能起到互补作用的食品,滋补作用会更大。

不过羊肉虽好,但也不能吃太多。吃羊肉时,最好同时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白菜、土豆等,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羊肉不宜食用。

推荐:当归羊肉汤---养肝血

当归30克,羊肉,生姜,先高火煮沸文火再煲即可食用。

2、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的皮就是糯米粉制成,糯米粉白色,可养肺,适合“白色养肺”的五色进补。

最好采用热水煮来吃,亦可使用花茶来煮味道更新鲜,放些低热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馅料甜汤圆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额外放糖。另外,可使用红糖及姜片煮汤圆以去除寒气,也可额外放些无糖冻、无糖椰果增加饱足感及减少热量摄取,或放入桂圆、红枣、白木耳等食材,增加营养素含量。咸汤圆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取也是不错选择。

汤圆虽好,但别贪吃。这是因为糯米虽然可以开胃调虚,但做成汤圆,质地细腻了,不宜被肠胃消化。吃汤圆时应细嚼慢咽,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不宜餐餐连续进食,且不要食用过烫的汤圆,以防口舌烫伤。

3、馄饨

冬至吃馄饨,夏至吃面条,这是民间根据时令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相传,苏州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纪念大美女西施。还有一说,汉朝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且不管传说不管真假,馄饨的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呢,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蛋白质种类齐全,有馅有皮,能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了单一食物的营养价值。

馄饨的馅料一般以虾仁、猪肉、蔬菜、姜等构成。蔬菜种类可以是香菇、白菜、芹菜等,不妨能按照自己的口味随意进行选择。馄饨的汤料不妨能加鸡汤、紫菜汤也可以,也能是西红柿汤。早餐吃馄饨营养丰富,而且开胃。假如感觉只吃馄饨太单调,不妨按照自己的口味搭配一点小菜,营养均衡、能量充足。

4、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现在市场上各种速冻饺子应有尽有,但少了自己动手包饺子带来的氛围。建议和家人一起动手包饺子,安全营养。许多人调饺子馅时,觉得只放肉香味不够,还要加好多油。口味要讲究,健康也要注意,所以应该点到为止。

很多人习惯包饺子时多放肥肉,认为吃着香,但肥肉中的饱和脂肪含量往往较高,对健康不利。并且按照膳食酸碱平衡的原则,“酸性”的肉类,应当与“碱性”的蔬菜原料相平衡,所以最好一份肉类搭配两份蔬菜。提高蔬菜用量,才能降低饱和脂肪和热量的摄入,达到真正的营养平衡,建议大家在馅料中少用肥肉,以瘦肉为主,最好不要再添加动物油和植物油。

5、赤豆粥

粥为我国传统饮食方法之一,我国民间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的习俗。在天寒地冻的严冬,一碗暖彻全身的热粥,既可祛寒,又给营养,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药食物,还有疗疾之效,可谓好处多多。

老话讲“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意思是说,冬至这一天,如果一家人团聚着吃赤小豆煮的粥,能够避免这一年的瘟疫。通常来说,大米与赤小豆煮粥的比例为3:1。

取赤豆克,粳米克,加红糖少许以水同煮制粥。赤豆被李时珍称为“心之谷”,此粥具有清心养神、健脾益胃、利水消肿、减肥美容功效,适用于心烦不安、脾虚水肿、下肢湿气、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身体肥胖、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6、萝卜

民间有言:“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又说:“冬季萝卜赛过小人参。”所以冬至吃萝卜最滋补,在冬至夜,正适合炖上一锅热乎乎的萝卜排骨汤,补充营养,滋补身体,又能增强抗寒能力。

萝卜中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A、维生素C、尼克酸,以及无素钙、磷、铁等。萝卜内含有的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对人体消化功能大有裨益。萝卜的这种功能使它赢得了“小人参”的美称。

专家特别提醒,白萝卜虽然具有良好的助消化作用,但因其性凉,脾胃虚寒者、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不宜大量食用。白萝卜除了不能和自己的兄弟“胡萝卜”一起吃外,也忌和橘子一起吃,因为二者可生成硫氰酸,会阻止甲状腺摄取碘,容易诱发甲状腺肿大。

起居方面:早睡晚起睡前泡脚

冬季要养精蓄锐藏阳气,在起居上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冬至时节注意关键部位的保暖。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心居胸中,寒从脚入,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外出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加戴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鞋子穿得不宜过紧等。冻疮常常发生在手、脚、耳等部位,应注意对这些部位保暖,要增加手脚的活动量,加速血液循环。冬至时节,最好养成睡前泡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入睡前以热水泡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情绪方面:安心养性怡神敛气

冬季养生,情绪养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冬至时节,人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尤其是老年人,此时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冬至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进入冬季,有些人便会显得意志消沉,这可能是患上了“季节性情绪病”。季节性情绪病是精神抑郁症的一种,病人每每在阳光减少的冬季,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还伴有嗜睡、多吃、易怒、过敏等病症。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坚持多晒天阳,还可以每天做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尤其是静坐和冥想的练习,能让心情舒缓下来。同时注意生活起居,按时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猫子”。   情绪低落时,不妨做做其他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尽量与人接触,这样可以将忧郁减到最低程度。

运动方面:适当运动要有节制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运动前一定要做热身活动。因为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运动强度也要得当,特别是跑步的速度要由慢到快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和少年儿童,运动强度一定不要过大。运动时最好不要用口呼吸,而用鼻子。因为经过鼻子过滤后的冷空气,既清洁、湿润,又不过冷,这样对呼吸系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时进行,早晨外出活动等日出后为好,以减少阳气的耗损。

注意预防这些冬季常见病

冬至时节,除了顺应自然做好上述方面的养生调理外,还应注意预防一些冬季常见病的发生。崔淑华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以下一些疾病易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冬季气候寒冷,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上升。

肾脏疾病。冬季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的“先天之本”,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的侵袭。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

呼吸道疾病。冬季是流感、普通感冒的高发季节。寒冷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冬季应保持勤开窗的习惯,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内的停留。

运动系统疾病。寒主凝滞,寒邪入侵易致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出现肌肉、关节疼痛、活动障碍。

心理疾病。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等,常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要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参加娱乐活动,多晒太阳,积极乐观地面对寒冷的天气变化。

冬至养生还可以穴位贴敷。

三九穴位贴敷:冬至代表“一九”的开始,对于一些冬季多发病,如慢性心脏性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虚寒性腰腿痛及慢性腹泻等各种疾病,可以在一九、二九、三九进行穴位贴敷,可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医院南院心内二科中医特色三九贴治疗已经全面启动。运用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医学因病制宜特点,根据体质辨识及中医辩证进行穴位贴敷,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目前心内二科开展的穴位贴敷主要有:

虚寒贴:适合阳虚体质,以怕冷为主要表现;适合气虚体质,以体质虚弱,容易疲劳为主要表现;

痰湿贴:适合痰湿体质,以虚胖为特点,容易出现困乏、疲劳、怕冷、便溏、舌苔腻等症;

血瘀贴:适合血瘀体质,以肤色晦暗、身有痛处、舌质紫暗为特点,

稳压贴:控制高血压,对于高血压1级患者前3-6个月,可以作为首选或基础治疗,对于高血压2、3级辅助治疗,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和服药次数,增强降压效果。

适应证: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冠脉支架及搭桥术后的心脏康复、失眠、心脏神经官能症。

医院南院心内二科中医特色三九贴治疗已经全面启动。运用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医学因病制宜特点,根据体质辨识及中医辩证进行穴位贴敷,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目前心内二科开展的穴位贴敷主要有:

虚寒贴:适合阳虚体质,以怕冷为主要表现;适合气虚体质,以体质虚弱,容易疲劳为主要表现;

痰湿贴:适合痰湿体质,以虚胖为特点,容易出现困乏、疲劳、怕冷、便溏、舌苔腻等症;

血瘀贴:适合血瘀体质,以肤色晦暗、身有痛处、舌质紫暗为特点,

稳压贴:控制高血压,对于高血压1级患者前3-6个月,可以作为首选或基础治疗,对于高血压2、3级辅助治疗,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和服药次数,增强降压效果。

适应证: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冠脉支架及搭桥术后的心脏康复、失眠、心脏神经官能症。

贴敷地点:

门诊:医院南院门诊三楼内科门诊东心内二科诊室

病房:医院南院3号楼7楼心血管内二科

贴敷时间:

预贴:.12.12-.12.21

一九:.12.22-.12.30

二九:.12.31-.01.08

三九:.01.08-.01.17

加强:.01.18-.01.26

医院南院心血管内二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wh/94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