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精神神经症” 对精神病理学的全新看法 在年至年期间,弗洛伊德在多篇不同的文章中洋细阐述了若干概念,而这些概念在他早前有关癔病的著作中也早已初露端倪。本章所选的第一篇和第三篇文章前后相继发表,这两篇论文充分证明了弗洛伊德在研究癔病、恐怖症和强迫症发病机制时的思想演变。在第二篇文章中,弗洛伊德首次根据情感特征定性了焦虑性神经症——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恐慌症”,并将它与神经衰弱症加以区分。第四篇文章旨在向维也纳医学界证明他的假设,即神经症病因与性有关。在第五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屏蔽记忆”的概念,这些童年时期的记忆看似平淡无奇,却隐蔽了其他压抑着的记忆,后者在无意识层面则具有致病性能。 作品解读 “防御性精神神经症”(a) “防御性精神神经症新解”(b) 在年发表的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首先重点分析了癔病、恐怖症和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在年的文章中,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后来,在年出版的《心理玄学》(章节名称“压抑”)之中,他又彻底完善了这些观点。 癔病症状:精神能量的器质性转化 在题为“防御性精神神经症”(a)的文章中,弗洛伊德以癔病为模型,研究深度远远超过了前人。相反,前辈们则固步自封,将在癔病患者中观察到的精神分裂看作症状的原初病因,皮埃尔?雅内将其称作“意识分裂”,布洛伊尔则称之为“类催眠状态”。对此,弗洛伊德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证明这种精神分裂并非自发产生,而是患者主动通过“意愿努力”的结果。癔病精神解离也可能会出现在之前尚“处于精神健康良好状态”的个体身上,且当个人突然碰到不堪忍受的“观念”,痛苦“情感”被唤醒,而他又竭力将其“遗忘”时,这种分裂状态就会持续下去:“个体竭力忘记这件事情,但在思想上却感受不到解决不可调和的观念与自我之间矛盾的力量。”那么,本我如何才能“忘记”这些不堪忍受的“观念”呢?弗洛伊德对此的回答是,出于防御目的(“防御性精神神经症”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本我会尽力去减弱这些“观念”的效力,但无法成功将其遏制。然而,残余能量引起的兴奋会以病症的形式反复出现;在癔病症状中,这种兴奋还会发生器质转化:“兴奋能量会转到身体上,我将这个过程称为‘转化’。” 弗洛伊德同时还说明,神经症是精神层面上的病症表现,它并非像人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个体“神经退化”或“家族遗传”的结果。此外,他的假设还指出了神经症过程的可逆性以及治疗方法:“布洛伊尔的宣泄法,旨在有意引导器质性兴奋回归至精神层面,以便迫使内心矛盾通过思想工作来得到解决,而兴奋则通过谈话来加以释放。” 对于恐怖症、强迫症或幻想症的病原观念变化 随后,弗洛伊德研究了恐怖症、强迫症和幻想症的形成机制。在恐惧或强迫性精神神经症中,不存在类似癔病中出现的器质性转化,因此弱化的观念就以偏执想法持续存在于精神层面之中,而这种偏执想法随后还被病原想法所取代:“因此,弱化观念就留在意识中并与所有联想分离开来,获得自由的情感便与其他观念相连,由于这种‘错误联接’的缘故,这些互不相容的观念便转化为妄想观念。”至于幻觉性精神病,它与精神神经症遵循同样的机制。不过在幻觉性精神病中,与意识解离相伴的防御则更具活力且效果也更强:“这里,自我摒弃了这种无法忍受的观念及其相关的情感,并且好像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观念一样。然而,当这种情况结束之后,个体就患上了神经病,我们只能将其定性为‘幻觉性混乱’。”我们也发现,弗洛伊德从一开始就同时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机制,这与他后来的做法不谋而合。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两点。一方面,弗洛伊德提到,患者通过“意愿努力”来“忘记”、“遏制”或“压抑”这些互不相容的观念;然而,直觉却告诉他,这个过程发生在患者的意识层面之外,这里他说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压抑:“……这些过程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压抑的概念则是他在年的文章中才引入的。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宣称他必须求助于“心理学抽象概念”,才能在整体上审视这些观察报告,而后来他将这种方法定为“元心理学”视角。 “事后效应”的作用 在年发表的文章“防御性精神神经症新解”中,弗洛伊德又补充了自己之前的观点。在一年前出版的《癔病研究》(d)中,他曾提出病原性癔病表征与性创伤有关,且这种创伤可以追溯至患者的童年。此处,他又回到了这个假设并对其加以补充,并认为癔病的内核在于,患者借助无意识并通过“压抑”机制,已经“忘记”了这次创伤经历。然而,在弗洛伊德看来,创伤作用本身并不足以解释压抑,而应引入包含两个步骤的过程来加以说明,他将其称为“事后效应”,之前他在“科学心理学设计”中已经提到过这个概念。强迫症的形成同样经过了压抑过程,随着压抑内容的返回,便出现了妥协观念。结篇之时,他采用了一例妄想症个案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这属于“防御性神经症”且与防御性精神神经症遵循同样的发病机制。 二十年后,在论文“压抑”(d)中,弗洛伊德明确了“压抑”的概念,并将它专门应用于观念问题,而“抑制”则与情感有关。 “关于用‘焦虑性神经症’将一种特殊综合征与神经衰弱症相区分的理由”(b) 人们所说的“神经衰弱症”定名于19世纪80年代,它所描述的疾病特征表现为神经乏弱和其他多种截然不同的症状。在本篇文章中,弗洛伊德首先独创性地论述了神经衰弱症的起因:他断言在神经衰弱症和其他所谓的“神经”疾病中,人们将发现其病原总与性有关。本文的第二个学术贡献在于,他将诸多症状归入“焦虑性神经症”,而且在神经衰弱症中为前者单独确立分类地位,因为作为疾病分类范畴,神经衰弱症包括了太多的临床表征。就焦虑性神经症而言,它主要表现为焦虑、颤栗、心悸、胸闷等器质性症状以及眩晕。在弗洛伊德看来,眩晕是焦虑的主要表现:“在焦虑性神经症的所有症状之中,眩晕处于显要位置。在情况轻微时,人们更准确地将其称为‘头昏情况严重时,眩晕(伴有或不伴有焦虑)则是神经症中最为严重的表现症状。”(b)当弗洛伊德将多种症状归入同一个疾病名称时,他认为焦虑性神经症及其对应症状(包括各种形式的眩晕在内)都并非由心理因素造成。那时,他还认为焦虑表现完全由身体能量紊乱所致,既没有象征意义也难以分析。这与癔病不同,后者的精神能量可以发生器质性转化(如瘫痪等),并且当象征意义进入意识层面时,转化会反向进行,故而可以进行分析。 那么,什么是焦虑性神经症的病因呢?在观察到病患的焦虑伴有力比多减弱后,弗洛伊德将这种神经症的病因归结为性兴奋尚未满足导致的过度淤积,正如在中止性交的做法中,由于没有经过心理润饰,紧张会直接转变为焦虑。该理论常被称为弗洛伊德的“焦虑第一理论”,对此他坚持了三十年,而后来这个理论则被他提出的“焦虑第二理论”所取代。其实,自年起,弗洛伊德又断言,焦虑在本质上由主体担心丧失对象或与之发生分离造成,由此就将焦虑症的病因置于精神层面之上。 “性在神经症病因中的作用”(a) 这篇文章同样成为了当时人们谈论的焦点,它同时也令维也纳医学界愤慨不已。在文中,弗洛伊德对过去一年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并首次断言了自主性幼儿性欲的存在。其实,弗洛伊德从年就开始修正他的诱奸理论,并曾在信中告诉弗利斯自己认识到诱奸理论有错(“我不再相信那些神经症患者了”,年9月21日信件)。在他看来,之前他所认定的那些儿童被成人诱奸的案例报告,其实都只是儿童意欲和父母发生乱伦的幻想式表达。弗洛伊德对这些发现深信不疑,他认为重要的是要让医学界同行们知道,神经症病因并非仅限于真实性侵等启动因素,它同样涉及许多性幻想体验,而后者与童年和青春期出现的性冲动紧密相关。此外,在这篇论文中,他还提出了“事后效应”的概念,借此说明发生在童年时期的创伤性事件,其致病潜能在当时或许不会显现,但它最终会在某个性发展阶段(青春期和青年期)发挥出追溯效力。 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医学院宣读了这篇文章。其间,他借助临床案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其理论尽管在科学上思路缜密,但依然令同行们震惊不已。其实,自年起,他的理论就被克拉夫特-埃宾戏称为“科学童话”,后者是当时的性问题精神病理学家。本以为这篇论文可以令自己的发现获得正式的认可,但现实却让弗洛伊德放弃了这种幻想,并在悲观中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人们对其理论所怀的敌意造成了许多影响,还推迟了他从维也纳大学获得教授职称的日期。 “屏蔽记忆”(a) “屏蔽记忆”是一个之前从未提及的概念,它涉及个体童年时期的记忆,深藏于大脑,强度极其特殊且内容看似无足轻重。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呢?通过一段记忆作为例证(他声称来自病患,实则为其本人的自传片段),弗洛伊德仔细分析了屏蔽记忆,其中的润饰过程也使他彻底摆脱了短暂性的恐惧症。这次的记忆涉及一幅乡村场景,其中有主人公(当时2到3岁),还有其他同龄儿童和一位漂亮的表妹,这幅场景在他的头脑中作为无关轻重的记忆形式存在。直到后来,当他爱上一位17岁维也纳女孩的回忆将那次童年的记忆重新照亮后,一大堆压抑着的其他回忆才得以被唤醒,他在描写时也尽显个人的文学才华。当压抑记忆中的无意识病原负荷被唤醒后,他的恐惧症由此得以治愈。这个临床病例以文学作品方式撰写,它清楚地说明屏蔽记忆是两种精神力量妥协的结果,一种力量维持记忆平淡无奇,另一种力量则通过抵抗来掩盖无意识病原记忆的意义,且这两种对立的力量不能相互抵消,它们相互妥协来凝缩记忆。在表述这种凝缩效应时,弗洛伊德采用一词多义来玩味文字:“或许,正是语言表达使屏蔽记忆和它所掩盖的记忆之间建立了联系。” 后来,他再次考查了屏蔽记忆的重要性,认为它同时凝缩了童年时期真实与虚幻的元素:“屏蔽记忆包含的不只是童年时期的某些核心元素,它其实包括了所有核心元素。只有借助分析,我们才能将其阐明。屏蔽记忆代表了童年时期的遗忘成分,正如梦的显象代表了梦中的想法一样。” 屏蔽记忆的概念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它又重新审视了童年记忆的价值,对此我们不能按其本意来理解。针对这点,弗洛伊德做出如下结论:“我们的童年记忆向我们展示了早年生活的面貌,不过它不是当时真正的模样,而是后来被唤至意识层面时显现的模样……”(a)他在玩文字游戏时还幽默地补充说,换言之我们也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因为我们“来自”童年的有意识回忆,难道不是我们“关于”不断被改写的童年的回忆吗? 弗洛伊德概念年谱 情感—事后效应—妥协—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第—理论—精神神经症—压抑—表征—幼儿性欲—屏蔽记忆—创伤—眩晕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wh/21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