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稻,一名心理咨询师,擅长的领域是青少年成长、亲子关系、政治性抑郁等领域。今天我们聊聊青少年抑郁问题。

今天关于青少年抑郁的会议,其实在大家看到、并点开这个题目和提纲的时候就开始了——“别再问孩子怎么了,要问问我们怎么了”、“有病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孩子很睿智,父母很无知”……这些出现在会议广告中的语句,实际上是一个筛选器——能够接受如此冒犯的父母,才会进来听,进来看,才可能获益。

不过,我还是要澄清一点,孩子的抑郁,绝不仅仅是家长的错误,大环境、教育制度、学校、社会都有责任。然而,以上那些东西,不是我们能左右,能改变的,我们不能等一切都完美了再去好好生活,再去好好对待孩子。

所以,尽管青少年抑郁症是很多因素共同导致的,但是,我们今天只探讨我们能够改变,能够发挥作用的那部分。

看到如此冒犯的题目和提纲,依然进入会议室,点开这篇文章的读者,自然是对心理健康比较重视的人,然而,在更广阔的人群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常识,使得这一问题日益严重。

我先上一组数据,制造点儿焦虑:

据WHO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中国已确诊抑郁症患者超过万(年)。

抑郁症患者中,三分之一可以自愈,三分之一发展成慢性,三分之一自杀。

国外临床研究,14岁以前出现抑郁症症状,有50%~70%的人最后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13岁~19岁之间患上抑郁症,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大约50%左右。(躁狂和抑郁之间交替转换)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几乎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可能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

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复发率高达80%,经过治疗后第一次发作的患者以后的复发率是50%;发作两次之后的复发率为75%,三次发作之后的复发率为90%。

从我个人的直观感受出发,以上数字绝不是危言耸听,相反,可能还有些保守。过去的几年中,我惊悚地发现,身边朋友初高中的孩子,抑郁的人数似乎超过了正常的。这就是我们需要直面的现状。

更糟糕的是,我国有大量患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患有抑郁症,更没有进行过诊治,造成了患者不自知、医生难识别的现象。抑郁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衍生其他病症,严重者导致自残或自杀。

为什么会这样?

权威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主要包括4个方面:

1.遗传因素(躁郁症的遗传因素占80%);

2.家庭因素;

3.社会因素;

4.应激事件;

其中,家庭是导致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婚姻(亲密)关系、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对此存在明显影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罪魁祸首。

但是,在我的日常观察中,我觉得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家长们对心理健康方面缺乏常识,不够重视。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和成长的内在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就像一颗橡树籽成长为一棵橡树那样自然。她认为,如果移除了成长的障碍,人会自然地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展现自我的个体。

然而,很多家长不但没有帮助孩子移除成长的障碍,反而在无意中制造和设置了障碍,比如,严厉惩罚、过度干涉、过度保护、过度期待、过度忽视等。

早在5、6年前(那时我还不是心理咨询师),我见到了好朋友上初中的孩子,当时就觉得不对,委婉地提醒朋友,要注意一下对待孩子的方式。朋友很有信心地说:“没事儿啊,我家孩子挺好的,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兴趣爱好广泛,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没问题!”

我对此毫无办法。就是,明明知道不对,但是毫无办法。那个孩子在高中阶段果真出了问题。如今我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对待这种情况依然是毫无办法。原因是:如果家长不自知,没有觉察和反省,不主动求助,上帝也徒唤奈何。(也是基于这个原理,我很心机地设置了今天的题目)

接触和阅读了大量案例之后,我有几个颇为冒犯成年人的观点,第一个就是——

有病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我这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年8月,上海南汇某中学14岁女生跳楼自杀,留了一封三页长的遗书。这份遗书看得我既心疼又愤怒,还有深深的悲哀——孩子们在成长,家长们没有跟上。

我们一起来看看(凭什么我一个人难受),这份出自14岁女孩的遗书,我觉得特别有代表性地揭露出当下中国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在人前彬彬有礼,来了电话时语气礼貌又文明,在人后我承受了你们口中最肮脏的辱骂,气撒出来了,你们开心了……

人生比的不是长短,是价值,我知道许多你们不知道的事,为世界也做出过微薄的贡献。……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让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外人示众,再是每日每夜不停的尖声骂最难听的话,还说的冠冕堂皇,最后是耍泼妇。失眠的原因是睡前被骂或被打,躺在床上接着听从主卧室传来的谩骂声,剩下的时间用来回味一天的难过。

中国人爱说小孩疯掉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可明明是家长把成绩看得太重,后来明白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错了,过去不知道,现在不知道,未来更不可能知道。

但凡你真的认识到自己的差都没脸说出这种话,但凡你在这方面有一点基因我们都不会这样。

这年头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长辈。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其余一切顺其自然,你们已经毁了我,也毁了江**,请好好待她的弟弟吧,请收手这种伤害,这并不威风,你们把我们想得太坚强了,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

我在逐字逐句读完这份遗书的时候,有一种感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如此——有病的不是这个14岁的女孩,而是她的父母。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其余一切(便)顺其自然”——能写出这样鞭辟入里的句子,这女孩是个天才。这句话有超越年龄的成熟,仿佛一个历经沧桑的人,俯瞰这片聚天下英才而毁之的大地,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14岁女孩的父母应该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不论是夫妻双方的亲密关系,还是自身成长中的问题。在这个家庭中,这一问题与中国目前的教育问题纠缠在一起,犯下了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罪行,共同摧毁了这个孩子。

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②勇敢地面对谎言》中提到,很多父母不愿、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一味地用谎言掩饰自己,最终变得邪恶,给孩子带来巨大痛苦和伤害。

我希望通过这个极端的例子(极端吗?),一个14岁孩子用生命换来的教训,清楚的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自己身上,而不在孩子身上。勇敢的直面自己,正视、改变自己的问题,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让世界少一点令人心碎的悲剧。

第二个观点:孩子们很睿智,家长很无知。

孩子们的心智成长,融入现代科技和文明的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与此同时,家长们并没有跟上。这里有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事实,就是很多孩子能意识到自己可能出问题了,主动要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咨询——

“我觉得自己不对劲儿,你能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吗?”

很多父母对此的反应就像那种让你“多喝热水”的直男:

“小小年纪看什么心理医生?”

“矫情!”

“你就是想逃学吧?”

“你就是缺乏锻炼,没受过挫折~”

“吃饱了撑的!”

……

我又深入想了一层,家长们这种反应,仅仅是出于无知吗?潜意识里有没有掺杂着一种——“我的孩子不可能有病”、“我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可能有病”——的自我欺骗?

我见到最荒谬的例子是,有个16岁的孩子,被老师发现了抑郁的状态,通知家长后,父母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的办法居然是:去看“半仙儿”——孩子很抵触,要求看心理医生,然而,父母对看心理医生的抵触就和孩子抵触“半仙儿”差不多。(这背后的动机大概是:“鬼上身”也比“有病”强)

谢天谢地,这家人遇到的是一个有良知的,更重要的是有常识的“半仙儿”——半仙儿说,这可能是神经官能症,你们医院看精神科吧……

我对“半仙儿”这个装神弄鬼封建迷信的职业确实有一点偏见,不过这位半仙儿的做法让我肃然起敬,同时也感到悲哀和嘲讽:我们的心理学,居然需要用迷信来背书。

刚才的例子实际上说的是“病耻感”,它不仅存在于得病的青少年身上,更大的危害是存在于患者的父母身上,因为会耽误诊疗。

第三个观点:家长担心孩子的未来,其实孩子自己更担心。

其实抑郁症就是一种精神疾病,就跟我们平时说的心脏病、高血压甚至近视眼并没有太多不同,需要接受正规的治疗。即便是终生服药控制,只要能正常生活,也没什么大不了——有人会觉得每天吃降压药、戴眼镜很难为情吗?

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矛盾,有些父母一方面感觉孩子得了抑郁症的话“天都要塌了”,同时更无法接受的却是:孩子可能很长时间不能上学!不能考试……

看起来,孩子不能上学比“天塌了”更严重。家长们的解释往往是:那是前途啊!

很多父母都忙着为孩子规划前途,却忽视了他们当下的问题(真问题)。

大家可能想不到,当拿到抑郁症确诊书的一瞬间,大部分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恐惧?悲伤?绝望?

不。大部分孩子的反应是:轻松,不再恐惧——原来我是病了,而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也不用装了。

抑郁症不是突然之间形成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普遍都有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所以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去调解?

同时,他们还会费尽心机、很辛苦地扮演毫无抑郁痕迹的正常人。

所以,当孩子们得知,哦,是我病了,而不是我的错,他们会感到一瞬间的轻松。

但由于我们这个环境对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污名化、异类化,孩子们随之而来会感觉到一种“被抛离的迷茫”——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更担心,只不过不想表达,也不敢说。

这是一种稍稍松弛之后的痛苦和更加深刻的迷茫——出路在哪里?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长久以来“一考定终身”的环境里,因为病情无法上学,无法正常融入所谓“主流”的生活轨迹,孩子们内心会觉得,似乎从此找不到出路,一生都毁了。

那么,怎么办?由此引出……

第四个观点:父母不改变,孩子难以治愈。

孩子的抑郁症,也是父母的一堂课——关于爱的自我修炼。

家长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自我情绪的控制力、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包容心和共情能力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的病情。

孩子们一直在找证据,证明父母是爱自己的。抑郁症的孩子往往是,没有找到这个证据。

令人遗憾和幸运的是,有些情况下,在孩子确诊之后,他们才找到了证据,从而得到疗愈。

在另一些情况下,父母则被孩子抑郁症拖入深渊。他们完全无法共情孩子,不理解孩子为什么那么痛苦。为了让那个“爱笑、上进、阳光的孩子”回来,父母们总想“做点什么”,但往往用力过猛,又会反过来伤害孩子。

很多家庭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搏斗、消磨,最终双方都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最严重的就是孩子想死,父母放弃。

问题出在哪儿?恰恰出在那句:让那个“爱笑、上进、阳光的孩子”回来——不爱笑,不上进,不阳光的孩子,你是不是就不爱了?你爱的是孩子这个生命本身,还是“爱笑、上进、阳光”?

另外,“做点什么”无疑是正确的,但,医院给孩子做诊疗,父母应该做点“什么”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别再问孩子怎么了,要问问我们怎么了。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援助志愿者时的感受是:平生第一次碰到愿意倾听、理解自己,不带给自己压力和控制的人。

也就是说,在之前的十来年生命中,他们的父母没有做到倾听、理解,只做到了施加压力、控制和操纵。

大量案例表明,优秀的心理医生、咨询师,先进的药物,能够治愈孩子一时,但却敌不过不肯改变自己、依然我行我素的父母。

记得最开始列出的数据吧,抑郁症很容易复发,而复发之后会导致更严重的病症,以及更高几率的复发。

人的问题在童年,童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的父母,不仅会诱发孩子的抑郁症,也会让药物和医生、咨询师,以及孩子自身的努力前功尽弃,复发,更严重,再复发,更更严重,坠入深渊。

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是一个鲜活独特的生命,是一个应该被尊重的个体,其次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出于对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真的以平等尊重理解接纳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理性,注重自我成长——事实上,我不觉得家长有别的选择。

其次,遇事第一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恢复理性之后再去处理真正的问题。

第三,接纳,共存。接纳的到底是什么?不是环境、家庭的外在的东西,而是自己对其的负面情绪。

与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生活,不完美的自己,以及不完美的、抑郁症的孩子并存——事实上,也别无选择,不完美,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第四,最重要的,爱。

不要再欺骗自己:我的工作忙,我挣钱也是为了孩子好,我没学过心理学知识,大环境我也没有办法……等等。

面对真实的自己吧:你不够爱孩子,你爱的是自己。所有理由都是在对自己撒谎,对孩子撒谎——而孩子,不管多么小,总是有这个超能力,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虚伪。

前面提到过,遗憾和幸运的是,有些孩子在确诊抑郁症之后,他们找到父母爱自己的证据——真正爱自己的证据,这个证据源自于父母真诚的改变。

我见过不少物质条件不好的、没有什么知识的父母,在孩子确诊之后恍然大悟,以各种极其笨拙、甚至看起来愚蠢的方式去帮助孩子,然而奇怪的是,孩子总有一天能够感受到,这种笨拙愚蠢背后真正的、无私的爱,从而得到疗愈,从重度抑郁中走出来。

爱的力量极其神奇和伟大,它会营造一种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笼罩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无与伦比的力量。

今天的讲稿,是我参考了《少有人走的路》、《我们时代的焦虑症》、《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治愈隐形虐待》、《少年抑郁症》、《被讨厌的勇气》等几本书,以及自己做父亲、做儿子、做咨询师的经历和思考综合而成,边想边写,我也没想到最终会落到看似鸡汤的“爱”上。

关于爱,我想用我最推崇的阳明心学做个解释:

我心光明,无需外求:我们对孩子的爱,出于生命本身,而不是附着其上的外物,如成绩、性格、相貌等;

知行合一:这种爱是有行动有付出有代价的,如果孩子的感受不好,那就是我们不够爱,不懂爱,不肯付出真正的爱;

事儿上练:每一次面临孩子的问题,不管是教育、批评亦或表扬,可以自我觉察一下,那到底出于什么,是爱,还是虚荣,还是控制欲;

致良知:爱这条路没有尽头,也不可能完美,但是永远要向那个方向去。我自己还算是个好父亲,也懂很多心理学知识,也有实践,然而,回顾孩子的成长过程,依然觉得曾经犯下无数错误。

今天的话题有点沉重,我自己肯定有不自觉的代入,有些言语观点可能会冒犯到大家,我要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我相信,点开这个题目,来听这次分享、看到这里还没摔门而出的朋友,都是有自知,有觉察,爱孩子的父母——那些没有知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不会来看来听。

我深知在这个极度内卷的大环境里,为人父母的不易,我无意要求大家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希望只做到60分就可以了,然后向着80分努力。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我其实有很多话想说,今天就谈到这里,然后留一个小作业吧:

在开头那位14岁少女的遗书中有一句话:“每天的羞辱谩骂……剩下的时间用来回味一天的难过。”——大家可能想不到,这篇遗书中最让我情绪崩溃的是这句话。

我承认,父母偶尔的情绪失控,训斥责骂孩子是难免的,我这里只提醒各位朋友,在这之后,想象一下夜晚,四下安静黑暗,孩子躺在床上临睡觉前时的感受。

然后想想,我们到底做了什么。#今日早安问候#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nmb.com/mbyyy/13708.html
------分隔线----------------------------